複音音樂
(重定向自复调)
複音音樂(複調音樂/和弦/多和弦),一種「多聲部音樂」。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含)獨立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音樂就叫做複音音樂。
複音音樂第一個「音」字表示旋律,中國音樂界習慣將「複音音樂」稱為「複調音樂」,主要是著眼於曲調一詞,但「複調音樂」容易與二十世紀的「複調性音樂」一詞混淆。
歷史
複音音樂擁有漫長的歷史,在中世紀的教會聖詠中,就有了最早的複音音樂,僧侶們在唱頌歌的時候各自在不同的聲部上吟唱不同的旋律。其後尼德蘭的荷蘭樂派進一步發展出複音的理論和寫作技術。當時流行多聲部音樂,作曲家杜飛(Guillaume Dufay,1400-1474)特別著力於「四部和聲」的寫作技巧,為後來的對位法理論開闢出完善的道路。
複音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巴洛克時期,巴赫被认为是该时期作曲家的主要代表,因為他的對位音樂已達複音音樂的頂峰。
隨著主音音樂在17-18世紀的發展,純粹的複音音樂漸漸地被大眾遺忘,但是複音概念和創作手法仍一代代地繼承了下來。複音理論也仍然是音樂創作中重要的學科之一。
早期的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
复调音乐最早出现在一位佚名作者为歌手所写的《音乐手册》中,这种原始形式的复调音乐被称作奥尔加农。原来的素歌旋律作为主旋律,奥尔加农声部作为第二声部,一般和主旋律相距4或5度。每个旋律线条都与另一个旋律线条平行进行。后来,在原有的素歌主旋律的下方或第二声部的上方,加入一个8度音,作为另外一个声部。
形式
複音音樂主要的三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