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路亚大合唱

(重定向自哈利路亞大合唱

哈利路亞》是韓德爾英語清唱劇(港台称其为“神剧”)《弥赛亚》中的一首選段,排在第二部份的最後一首曲。根據欽定版本,本曲為第44首。“哈利路亞”是全首《彌賽亞》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而“哈利路亞”(Hallelujah)是“讚美耶和華”的意思(耶和華是聖經上永生上帝的名字),是基督徒當讚美上帝)時所用的歡呼语。

哈利路亞大合唱

歌詞

選自聖經新約啟示錄第11章及第19章,選段經文均是描述當耶穌再來時的景像。

英文 中文
Revelation 19:6 啟示錄 19:6
Alleluia: for the Lord God omnipotent reigneth. 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 神、全能者、作王了。
Revelation 11:15 啟示錄 11:15
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 and He sha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 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
Revelation 19:16 啟示錄 19:16
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 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樂曲特點和分析

本曲以D大調譜成,共有94個小節。

小節 結構
1-3 器樂前奏
4-7
8-11
回應器樂主題,首次出現「哈利路亞」節奏動機
12-16
17-21
第一主題出現,樂句結尾加入「哈利路亞」節奏動機
22-32 第一主題及節奏動機互相在聲部間交錯,並以變格終止式結束
32-33 過場
33-41 以下行級進為骨幹的第二主題
41-51 賦格段落,以六度音程跳進及其下行旋律組成
51-66 動機節奏主導,配上女聲的宣告句「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66-69 不完全終止式結束上一段落,並作為下一段的過場
69-74 賦格段落重現,新的和聲對位
74-78 第二次宣告句
78-88 終結段,第一及第二主題重現
88-92 節奏動機延續終結段
92-94 以變格終止式唱出最後的「哈利路亞」

站立傳統

“哈利路亞”另一個為人所熟識的事(也是不成文的傳統),是每當奏起此曲時,在場聽眾都會自動的站立。據聞這樣的舉動是出自1743年3月在大不列颠王國的首演時,國王喬治二世在聽到“哈利路亞”一段時突然間站立,其他人見到國王站立,也隨即跟著一同站立,[1]傳統便因此而起。至於當時喬治二世站立的原因,長久以來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解讀,較常的包括有:

  • 喬治二世被音樂那份震憾所感動,因而站立;
  • 喬治二世對基督教信仰中耶穌復活的內容表示尊重,因而起立作致敬;
  • 喬治二世聽到樂曲中有小號定音鼓的聲音,出於好奇而站起來想看清楚演奏者而已。由於小號除了在第一部份的“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第17首)中使用過外,一直都沒有使用;定音鼓更是全曲中首次使用,因而引起了喬治二世的注意,而旁邊的人,基於對國王要尊重的禮儀,見到他站來時便不敢坐下,紛紛起立。

但經過學者多年來的研究,發覺現時所保存和掌握的資料,皆不能證明喬治二世當日真的有出席過這場音樂會,而有最直接提及國王站立聽“哈利路亞”的講法,要等到1780年的一封個人書信中,以覆述的方式提及過喬治二世這個行為;[1]由於並非第一身經歷,且經年已久,真偽與否難以判斷。而於1750年代另外的個人的書信中,亦略有提及過觀眾在聽《彌賽亞》時.於部份合唱曲目中有站立,但是否包括是“哈利路亞”亦無法得知。不過這個“慣例”就無意間被留傳下來。

為聖詩《奇異恩典》創作歌詞的牧師約翰·牛頓於1784年的一篇講道中,借聽到《彌賽亞》“哈利路亞”時站立的行為,有這麼的說法:

他所指的,是如果以聽“哈利路亞”時站立純綷只是因為一種「趕潮流」,人做我亦做的態度,但在個人的信仰歷程中沒有領悟出基督再臨時的準備和喜悅,這樣的信仰基礎其實是非常薄弱,很容易就會被罪惡所擊倒。

從牛頓所帶出的反思,可以套用於現今在聽“哈利路亞”時是否應該站立,道理也是一樣。站立是對基督教復活概念的一種認同感,而如果沒有相關宗教信仰概念或領會時,選擇不站立亦是可接受的做法。

参考资料

但據2010年來率領德勒斯登愛樂和聖十字合唱團來台灣演出彌賽亞的德國指揮克萊勒表示,“慣例已是過去式,因為他至今沒看過民眾真正站起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看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Rise and say "Hallelujah"。寫於2009年12月19日,2013年3月31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