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兹卡盗龙属

哈茲卡盜龍屬名Halszkaraptor,發音:/ˈhɑːlʃkəræptər/,意為「哈茲卡的強盜」)是一形似水鳥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蒙古德加多克塔組英语Djadochta Formation。底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艾氏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

哈兹卡盗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
~75–71 Ma
2011年慕尼黑秀展出的正模標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半鳥科 Unenlagiidae
演化支 哈茲卡盜龍亞科 Halszkaraptorinae
属: 哈兹卡盗龙属 Halszkaraptor
Cau et al., 2017
模式種
艾氏哈兹卡盗龙
Halszkaraptor escuilliei

Cau et al., 2017

正模標本被拿來與现存鱷類水棲鳥類英语Water bird作比較,从而发现了哈兹卡盗龙为水陸兩棲英语Semiaquatic的证据。这些生活形态特征与其他非鸟类手盗龙类有着明显的不同。系统发生学分析表明,哈兹卡盗龙与大黑天神龙胡山足龙一同構成了驰龙科基部的一个演化支哈茲卡盜龍亞科

發現歷史

 
蒙古的白堊紀恐龍化石點;哈茲卡盜龍的化石採集於B區(中央)的巴彥札克(Bayn Dzak

哈茲卡盜龍的化石可能來自蒙古南部烏卡托格特(Ukhaa Tolgod)的德加多克塔組英语Djadochta Formation,並被化石盜獵者非法採集。化石一路被流傳至日本和英國的多位收藏家有數年之久,直到最後被艾爾多尼亞(Eldonia)公司的化石商人佛朗索瓦·艾斯庫里耶(François Escuillié)所取得。他鑑定這是一個新物種,並於2015年帶到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機構英语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給古生物學家帕斯卡·戈德弗利英语Pascal Godefroit和安卓亞·考(Andrea Cau)作進一步的研究。檢驗完真實性並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使用X光進行同步輻射掃描之後,考和其他知名古生物學家們詳細敘述研究了這個物種,並發表於自然期刊。艾斯庫里耶並同意將化石交還給蒙古當局。[1][2]

正模標本MPC D-102/109發現於德加多克塔組的巴彥札克(Bayn Dzak)段,年代可追溯至坎潘階,約7500萬年前。是一個包含頭骨相對完整的骨骼。在2017年的時候化石還沒被清修完成,當時已被化石商加工大致將左半部露出。雖然吻部頂端用了石膏修復,一些骨頭也用膠水固定在岩石上,但根據同步加速器的檢驗結果,顯示骨頭一直延伸到岩石中,大概不是個嵌合體(人工將不同物種的骨頭加工組裝在一起)。骨骼大部分關節連接且沒被擠壓變形。屬於一個亞成年個體,年紀約1歲。[1]

模式種艾氏哈茲卡盜龍Halszkaraptor escuilliei)於2017年由考、文森·拜蘭(Vincent Beyrand)、丹尼斯·沃頓(Dennis F. A. E. Voeten)、文森·費南德茲(Vincent Fernandez)、保羅·塔弗洛(Paul Tafforeau)、寇恩·斯坦(Koen Stein)、瑞欽·巴思缽英语Rinchen Barsbold、喀希卡夫·佐巴塔(Khishigjav Tsogtbaatar)、菲力·柯里英语Philip John Currie和戈德弗利所敘述、命名。屬名中的Halszka是以後近代波蘭古生物學家哈茲卡·奥斯穆斯卡為名,她參與了許多蒙古的考察活動並命名了近緣物種胡山足龍;加上拉丁語後綴raptor(強盜)。種名紀念艾斯庫里耶將標本提供給學界研究。[1]

敘述

 
體型比例圖

哈茲卡盜龍的體型相當於一隻綠頭鴨。頭部長7公分,頸部長20公分,背部長13公分、薦骨長5公分。全身長約60公分。[1]

 
正模標本的頭骨
 
正模標本的骨盆

敘述者列出以下鑑定特徵,其中有些是自衍徵[1]

  • 前上頜骨構成了扁平的吻部,佔整個吻部長的32%
  • 前上頜骨有11顆牙齒
  • 顴骨呈棒狀,其上枝僅佔眼窩後棒的十分之一,未接觸眼眶
  • 頸部大幅加長,佔了吻部-薦骨長度的一半
  • 頸椎後關節突英语Postzygapophysis缺乏上骺(上緣的額外突起)
  • 頸椎神經棘大幅縮短:第二至五節只有低矮的脊,其後則完全消失
  • 第二至五節頸椎原本正常成對的後關節突癒合成單一個瓣狀突
  • 尾椎神經棘極短:前三節有低矮的脊,之後完全消失
  • 尾部基部人字骨大,輪廓呈五邊形
  • 第三指第一指骨為第三掌骨長度的47%

此外還有獨特的特徵組合,這些特徵本身並不獨特:[1]

  • 外鼻孔位於前上頜骨本體之後、與上頜骨前枝連接處
  • 眶後骨下枝為棒狀
  • 頸部加背部脊椎總數為22
  • 只有第七、八、九節頸椎有氣腔化英语Skeletal pneumaticity側凹英语pleurocoel
  • 尾部基部和中部之間的轉折位於第七到八節尾椎
  • 第三指長於第二指

分類

2017年哈茲卡盜龍被分類至馳龍科,並建立了一個新的演化支哈茲卡盜龍亞科以包含哈茲卡盜龍和近緣的胡山足龍大黑天神龍。以下分支圖根據考等人(2017)的系統發生學分析,使用來自獸腳類工作群的更新數據。分析顯示哈茲卡盜龍亞科是已知最基礎的馳龍科類群,而哈茲卡盜龍本身也在亞科中位於基礎位置,並與胡山足龍和大黑天神龍構成的演化支互成姊妹群[1]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哈茲卡盜龍亞科 Halszkaraptorinae

哈茲卡盜龍 Halszkaraptor  

大黑天神龍 Mahakala  

胡山足龍 Hulsanpes  

半鳥亞科 Unenlagiinae  

佛舞龍 Shanag  

振元龍 Zhenyuanlong  

小盜龍類 Microraptoria  

斑比盜龍 Bambiraptor

天宇盜龍 Tianyuraptor

真馳龍類 Eudromaeosauria

馳龍亞科 Dromaeosaurinae  

伶盜龍亞科 Velociraptorinae  

古生物學

 
根據使用翅膀游泳的水鳥形象所作的覆蓋羽毛及游泳姿勢的哈茲卡盜龍復原圖

哈茲卡盜龍擁有可以同時水陸兩棲的特徵,包含強壯擅於奔跑的後肢、以及較小鰭狀可用來游泳的前肢。短尾巴讓身體重心更往前,對於游泳上比對行走上更有幫助。與其他獸腳類相比,軀幹維持更垂直。對此在髖關節和大腿骨中有用來加強後之伸展性的適應性構造。口中有許多尖銳後彎的牙齒、長脖子加上吻部的交感神經可以偵測水中的振動,從而使研究人員相信牠會掠食水生獵物。牠還是需要在陸地上繁殖產卵,就像所有恐龍一樣。[1]

一份由考等人最近發表(2020年)的研究針對哈茲卡盜龍與現存秋沙鴨屬間的相似性比較。他表示這種鳥類可能是與哈茲卡盜龍生態棲位最接近的動物,因為兩者有著非常類似的特徵,如長脖子和用來捕捉小型獵物的吻部鋸齒狀邊緣。根據假設的髖部伸展姿勢來判定,儘管牠們在水上的運動不太自如,但可以使用獨特的游泳方式包括用前肢划水來幫助推進。這套模式也可推測於哈茲卡盜龍身上,支持了其類似於秋沙的食魚性水棲生活習性。[2]

參見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Cau, A.; Beyrand, V.; Voeten, D.; Fernandez, V.; Tafforeau, P.; Stein, K.; Barsbold, R.; Tsogtbaatar, K.; Currie, P.; Godrfroit, P. Synchrotron scanning reveals amphibious ecomorphology in a new clade of bird-like dinosaurs. Nature. 6 December 2017 [2017-12-07]. doi:10.1038/nature246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2. ^ 2.0 2.1 Cau, A. The body plan of Halszkaraptor escuilliei (Dinosauria, Theropoda) is not a transitional form along the evolution of dromaeosaurid hypercarnivory. PeerJ. 2020, 8: e8672. PMC 7047864 . PMID 32140312. doi:10.7717/peerj.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