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沙

清代入墾宜蘭的墾戶首領

吳沙臺灣話Ngôo Sa,1731年9月14日—1799年1月14日),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渡海來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眾入侵蛤仔難開墾,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病逝。帶領漳、泉、粵三籍移民墾殖了蘭陽平原蘭陽溪以北區域,是漢人成功進入蘭陽平原之先驅者,在漢族移民間有「開蘭第一人」之稱譽。

吳沙
蘭陽平原漢人開拓者
吳沙
吳沙故居公廳懸掛的肖像
國家大清帝國
時代近代
封號武信郎
祖籍福建省漳州
出生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
(1731年9月14日)[1]
大清帝國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逝世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1799年1月14日)[1]
墓葬吳沙墓
親屬
莊梳娘
吳光裔(長子)
吳生(次子)
吳光立(三子)

簡介

吳沙
閩南語名稱?
全漢 吳沙
全羅 Ngô͘ Soa

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1731年9月14日)午時,吳沙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漳州林漢生率眾進入宜蘭平原開墾,侵略原住民領土,因此旋遭臺灣原住民出草抵禦,拓墾失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吳沙渡海來台,於淡水上岸, 後移居三貂,與平埔族原住民族社從事貿易活動。[2]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林元旻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蘭〈今日礁溪鄉〉,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3]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吳春郁名義合法取得三貂嶺立丹庄(今貢寮)土地墾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招募墾民。[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吳沙自組拓墾墾號,帶領200移民進入蛤仔難,往宜蘭平原開發。在原住民傳統狩獵的地方進行試探性開墾,彼此相安無事,是為宜蘭拓墾之始。[5][6]當時臺灣東部尚未設立地方政府,因此尚未納於大清版圖。迨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始置噶瑪蘭廳。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吳沙協助官方平定林爽文之亂,堵賊有功,進而受封為「武信郎」[7]

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鄉勇遊民通譯等千餘人攻佔烏石港,遭到原住民反擊抵禦,死傷慘重,連吳沙之弟吳立陣亡,吳沙於是率眾退回三貂角[8]

嘉慶二年(1797年),宜蘭原住民流行天花,病死甚眾。吳沙諳漢方,乃主動醫治原住民,終得原住民信任,入蘭開墾,吳沙率眾人乘機入侵宜蘭頭城地區,文武兼用,以漳州移民為主力,配上泉州人客家族群,以十數人為一結、集合數十結人群為一圍等形式,陸續開發頭圍、二圍、三圍地區,最終佔領宜蘭。宜蘭縣志記載:「惟當時吳(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終於不敵潰走,撤至西勢哆囉美遠珍仔滿力辛仔罕三社為後圖,吳乘勢侵入,沿途無敵,遂入頭圍。」

當時蘭陽地區尚未劃入清朝版圖,吳沙擔心私墾獲罪,於嘉慶二年親自到淡水廳請求官府允許開墾蛤仔難,淡水同知何茹連答應吳沙的請求,官府封吳沙「吳春郁義首」戳,一切頗聽其便。[9]

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丑時,吳沙病逝,安葬在新北市貢寮區澳底,也就是在福隆海水浴場北三里之海濱。吳沙夫人繼承丈夫遺志、帶領吳光裔、吳化三人繼續共同領導開發,至五圍(今宜蘭市北邊)。

咸豐八年(185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為感念吳沙開蘭之功,特立「昭績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烏石港前,以為紀念。[10]

妻妾

  • 妻莊梳娘(1751年12月9日-1809年1月15日),字勤慈,乾隆十六年(1751年)農曆十月廿二日生,與吳沙同鄉,出身地方望族。在開墾宜蘭時,據說她曾協助醫治染上天花的平埔族三十六社,事後這些平埔族人感念其恩惠,便提供土地,使得開墾進度增加了二圍、三圍。吳沙去世後,她繼承丈夫遺志繼續開墾出了四圍、五圍[11]。嘉慶十三年(1808年)農曆十一月卅日去世,即西曆隔年1月15日。

後代

 
纘緒堂吳氏族譜
 
吳沙家族聚落
  • 長子吳光裔,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農曆11月16日出生於漳州,隔年弟吳生出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父吳沙舉家赴台,定居於三貂丹裡內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幼弟吳光立出生。嘉慶四年(1799年),漢番講和,吳沙夫人、吳光裔、吳化繼續共同領導開發。吳光裔以蘇長發之名呈請發給開墾許可,淡水同知李銘心認為時機未到覆文不准開墾。嘉慶六年(1801年),吳光裔會同趙隆盛、柯有成、何繢申請立為業戶[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被駁回。嘉慶七年(1802年),完成五圍(即今宜蘭市)開拓後,即返回四圍落腳建立家業。嘉慶十一年(1806年),海寇蔡牽欲自烏石港登陸佔地,吳光裔率溪北頭人及溪南番人等,自陸地圍堵,協助官兵水陸夾攻,成功阻止海寇進犯。嘉慶十二年(1807年),海盜朱濆欲進犯蘇澳,臺灣知府楊廷理親赴蛤仔難,並札諭溪北董事吳光裔、吳化、柯有成、何繢等人引導官兵水陸夾攻,朱濆不支敗去。嘉慶十五年(1810年)11月9日,弟吳光立病逝,無傳生。嘉慶十六年(1811年),吳光裔招夥建造金新安圳,開圳撫民。嘉慶十九年(1814年),吳光裔揭發劉碧玉偽造文書弊案。嘉慶二十年(1815年),揭發劉碧玉弊案後搭船前往京師,自此杳無蹤跡。此時吳光裔45歲,同年農曆6月26日病逝,遺有正室黃曲、側室劉市、23歲的長子吳東山、19歲的次子吳進水以及三子吳合成、四子吳三品。
  • 長孫吳東山育有吳溪忠、吳烏番二子,吳溪忠有子吳步蟾、吳九獅、吳紅象三人,其中吳九獅過房予無傳生的叔公吳進水;吳烏番有吳向佃、吳仁從兩子。吳沙第三孫吳合成生子吳德來,有子吳清江。吳沙幼孫吳三品過房予三叔吳光立,生子吳月宮,有子吳根松。第五代孫吳步蟾有添土、添火、阿貞三子,添土派下子孫世居於家族聚落西南方、公廳北側;阿貞派下子孫則世居於公廳西北側。吳九獅有添泉、秋淵二子,秋淵有兩名子嗣的後裔分別世居於公廳的西側和西南側。吳紅象有一子阿才,吳向佃有三武、旺枝、石井三子,阿才派下子孫世居於家族聚落入口西側。吳仁從有螟蛉子吳清泉,吳清江有子阿奎、炳耀、火才,吳火才的派下子孫世居於聚落東北方,分別居住於大稻埕道路東側、東側東北、聚落入口東側北、東側東及東側南。吳根松有子阿昌、風鎮、清坤,派下世居於聚落西北方,其中阿昌的曾孫一族居住在稻埕北側中;風鎮的三位孫子分別居住在稻埕北側西;清坤的孫子居住在稻埕北側西南。[12]

紀念

  • 宜蘭縣礁溪鄉「圓山公園」內曾設有吳沙紀念館一座,公園翻修後拆除舊館但新館因經費問題尚未建立。
  • 宜蘭吳沙文化基金會[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成立於2013年,以《 傳承吳沙歷史與文化 》、《 致力推廣文化藝術 》、《 發展蘭陽人文及觀光 》、《 推廣樂活農夫新體驗 》、《 重拾手作生活樂趣 》為成立主旨。
  • 吳沙故居:位於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北門巷39號,為一棟三合院,於正廳內供奉吳沙畫像,兩旁並有對聯「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 吳沙聚落初建周圍種滿竹圍,內建造和院民居,日治時期殃遭日人搜索緝討,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廳在當時被燒毀,只留下左右護龍;民國10年左右吳沙後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間公厝做為公廳使用,目前有典藏品展出並開放參觀。民國103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吳光裔公祭祀公業負責管理。2022(民87)年明間、左右小港間全面抽換屋頂之桁木、屋面、重作屋頂;明間神龕屏、左右隔間木構件更換鐵木及重新油漆;地面鋪水泥砂漿、內牆面重新粉刷、正廳及護龍正立面外牆台度重貼石材裝修、牆面斗仔砌磚整修等。
  • 澤蘭宮[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礁溪吳沙澤蘭宮主祀天上聖母,是礁溪鄉吳沙社區的重要信仰中心。清乾隆三十年(西元1787年)開蘭先賢吳沙公來台開墾即隨行供奉一尊媽祖,是宜蘭第一尊天上聖母,有開蘭聖母尊稱。

爭議

早在吳沙帶著漢人開墾宜蘭平原之前,噶瑪蘭人農耕範圍已遍及各地,吳沙所率領的「羅漢腳仔」只能找較為偏僻的地方墾拓。故漢人以許多手法,侵占噶瑪蘭族的土地。例如將死貓、死狗丟入噶瑪蘭族的田地,使噶瑪蘭族因覺得不吉利而放棄田地。或是暗夜推移田埂,使噶瑪蘭人的田地縮減。漢人種種欺壓行為,終於迫使噶瑪蘭族往花蓮台東遷移[1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楊雲萍. 《臺灣史上的人物》. 中華民國: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1年5月: 第142頁 (中文). 吳沙的歿年,姚氏「紀略」作「嘉慶」二年,蓋誤;「廳誌」作三年,是。據吳沙五世孫吳添土氏藏「家譜」:吳沙生於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午時,歿於嘉慶三年十二月九日丑時。 
  2. ^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 台北: 台銀文獻叢刊. 民國50年1月: 98頁. 
  3. ^ 清朝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程.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4. ^ 陳南旭. 19 世紀初年臺灣北部的拓墾集團 與噶瑪蘭的移民開發. 台灣文獻67卷第2期. : 141. 
  5. ^ 盛清沂等. 台灣史. 台灣文獻委員會. 民國66年4月: 358頁. 
  6. ^ 台北縣貢寮鄉公所; 台灣省民眾服務社. 貢寮鄉簡介. 台北縣貢寮鄉. 民國73年元月: 1. 
  7. ^ 楊廷理. 議開台灣後山噶瑪蘭即蛤仔難節略. 噶瑪蘭廳志卷之七. : 578-579. 
  8. ^ 宜蘭縣志大事記. 宜蘭: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民國58年12月: 3-4. 
  9. ^ 連橫. 台灣通史卷三十二,吳沙列傳. 台北: 台銀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 民國51年2月. 
  10. ^ 陳進傳. 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 左羊. 1989: 144-146. 
  11. ^ 陳仕賢. 《台灣的古墓》. 臺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10月: 44、45頁. ISBN 978-986-6731-01-3. 
  12. ^ 陳進傳, 林耀祖. 宜蘭礁溪吳沙家族發展史. 宜蘭: 吳沙紀念館. 2017: 138-144. 
  13. ^ 老宜蘭的腳印-噶瑪蘭人的鄉愁. [201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