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1946年至1954年中南半岛的一场战争
(重定向自印支人民抗法戰爭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語:Guerre d'Indochine)或稱越老柬抗法战争[14]法國印度支那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Đông Dương)、越南抗法戰爭第一次越南戰爭[15]始於1946年12月19日的河內戰役,持續至1954年8月11日。這場戰爭交戰雙方為法國政府領導的法蘭西聯盟遠東遠征軍與越南國軍及支持法國統治的民兵組織,[16]和越南人民軍與由武元甲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會(又稱越盟)。[17][18]這場戰爭大部分的交戰發生在越南北部的東京[19]但也延伸至整個國家與鄰近的法屬印度支那保護國寮國和柬埔寨。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印度支那戰爭冷戰亞洲的非殖民化英语decolonisation of Asia的一部分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
日期1946年12月19日-1954年8月11日
地点
结果 越盟勝利,法軍撤出越南,越南暫時分裂為北越南越
参战方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


支援:

 越南民主共和国


支援: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國 菲利普·勒克萊爾 (1945-1946)
法國 讓·埃蒂安·瓦呂英语Jean Étienne Valluy (1946-1948)
法國 羅傑·布萊佐英语Roger Blaizot (1948-1949)
法國 馬塞爾·克爾龐蒂耶英语Marcel Carpentier (1949-1950)
法國 讓·拉特爾·塔西尼 (1950-1951)
法國 拉乌尔·萨朗英语Raoul Salan (1952-1953)
法國 亨利·納瓦爾英语Henri Navarre (1953-1954)
越南民主共和国 胡志明
越南民主共和国 武元甲
越南民主共和国 黃文太
越南民主共和国 長征
越南民主共和国 范文同
越南民主共和国 阮平
越南民主共和国 阮文立
中国 陈赓
中国 韦国清
老挝 蘇發努馮親王
老挝 凱山·豐威漢
山玉明
杜斯木
兵力
法蘭西聯盟
遠征軍190,000人
當地部隊55,000人
越南國
150,000人[2]
總共:約 395,000人
越盟:
正規軍150,000人
地方部隊75,000人
民兵250,000
總共:約 475,000人
伤亡与损失
法蘭西聯盟
74,220人死亡(20,524人為法國人)[3]
64,127人受傷
越南國
58,877人死亡或失踪

175,000–300,000 陣亡或失蹤 (西方史學界估計)[4][5][6][7]

191,605 陣亡或失蹤 (越南官方統計)[8]

總死亡人數:400,000–842,707 [9][6][10]

平民死亡人數:125,000–400,000 [6][11][12][13]

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聯合參謀長決定將北緯16度以南的法屬印度支那納入英國海軍上將蒙巴頓領導的東南亞司令部下,以北的地區則納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控制範圍,最終再將法屬印度支那轉交給法國。1945年9月,中國軍隊進入越南東京地區,一支法英特遣部隊在西貢市(交趾支那的首府)登陸。中國軍隊接受了胡志明領導下越南政府,在河內掌權(東京的首都)。法英兩國則拒絕在西貢這樣做,並從一開始就支持法國在當地的繼續統治。9月2日,胡志明河内发表《独立宣言》,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20]1945年9月23日,法軍推翻了當地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並宣佈在交趾支那重歸法國統治。游擊戰立即在西貢周圍開始,[21]但法軍逐漸控制了整個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同意就越南的未來地位進行談判,但最終會議破裂。經過一年多的潛在衝突,1946年12月,隨著越盟在河內引爆炸彈和屠殺平民後,[22]法軍和越軍爆發了全面戰爭。

戰爭的前三年為針對法國統治的低烈度戰鬥。1949年開始,戰爭演變成兩支配備現代武器和軍隊編制的常規戰爭。[23]法國的部隊組成遍佈整個法蘭西聯盟,還有當地支持法國統治的民兵。

1950年,由於法軍指揮官馬塞爾·卡彭蒂埃英语Marcel Carpentier的無能,法軍在該年的作戰目標以失敗告終。巴黎方面隨後換上二戰英雄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將軍擔任總指揮,武元甲的布局在塔西尼到來後被徹底摧毀,越軍於1951年的戰事全都以慘敗告終。[24]

而後因塔西尼將軍病重回國,[25]法軍的攻勢再次陷入泥潭。於1951年至1952年冬季發起的和平戰役,法軍雖戰勝對手,但最終撤回德拉特尔防線英语De Lattre Line後。而越盟利用龐大的軍力和支持,不斷騷擾和切斷法軍的補給線。經過分析後法軍開始使用刺蝟防禦英语Hedgehog defence,並在那商戰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6]

1953年雙方開始陷入了僵持,隨著數次進攻法軍的防線的行動皆以失敗告終,武元甲決定開始進攻法國從屬國寮王國,並取得了部分成功。[27]而法國指揮官則選定奠邊府市作為進行刺蝟防禦以封鎖越盟進攻的節點。

1954年3月13日,奠邊府戰役爆發,法國錯誤的認為越軍無法將重砲和防空炮運至該地,而法軍的火砲則因路途遙遠而大多無法使用,法軍和越軍的火砲比例達到了一比四。導致當地法軍陷入了龐大的火砲攻勢和車隊伏擊,以及補給線崩潰。而越盟同時還得到苏联中国的軍事支持與顧問,[28]最終法軍在遭遇到了漫長的封鎖後,於5月7日戰敗。[29]

1954年7月21日的日內瓦會議上,法國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達成協議,越南民主共和國掌控了北緯17度以上的北越。[30]南部地區則繼續在保大帝的領導下。該協議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國和美國的譴責。一年後,保大帝被他的總理吳廷琰廢黜,創建越南共和國(南越)。[31]而後在北越的支持下,反對吳廷琰政府的叛亂發展起來。衝突逐漸升級為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32]

戰爭起因

 
1913年的法屬印度支那
 
法國干預軍英语Corps Léger d'Intervention擊敗的日軍向第6突擊隊敬禮

1887年,中南半島(即印度支那)在東京遠征後成為法國殖民地。二戰前的越南民族主義不斷增長,潘佩珠等知識分子為主要的反抗力量,迫於法國的壓力,日本將居住於日本的潘佩珠驅逐至中國。[33]1940年9月,日本趁法國戰敗入侵法國印度支那,但保留了法國在當地的殖民統治。

1940年10月至1941年5月,第二次泰法戰爭期間,法屬印度支那的維希法國政權在一場邊界衝突中擊敗了泰國軍隊的入侵,中南半島的實質控制者日本則袖手旁觀。1941年1月,維希法國大象島海戰中擊潰了泰國海軍。戰爭於5月結束,日本迫使維希法國退出佔領領土,將領土交給泰國。[34]

1941年,胡志明將共產主義視為通往獨立的道路,成立了越南獨立同盟會,而該組織因於1945年饑荒中的救助行動,獲得了群眾支持。

法蘭西共和國在成功解放法國攻入德國後,希望恢復其在法屬印度支那的統治,作為解放法國的最後一步。1945年6月15日戴高乐任命亲信菲利普·勒克萊爾中将为法国远东军总司令。8月17日任命海军中将达尚礼为印度支那高级专员,同时任命菲利普·勒克萊爾中将为印度支那最高军事司令官。[35]8月18日,勒克莱尔离开法国麾军远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越盟发动了越南总起义(即“八月革命”)。8月25日越盟占领了日本控制的西贡,建立了自己的权力机关。8月25日,胡志明成功說服保大帝退位。9月2日胡志明河内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从日本手中独立,废除君主制、与法国脱离关系,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20]。且因對法國的報復,日本將原法國政府官員關押長達一個月,還有大批日本軍人開始對越南軍隊進行訓練。[36][37]

1945年9月13日,一支法英特遣部隊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主島爪哇島蘇加諾正在尋求獨立)和交趾支那的首府西貢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登陸。兩地皆在二戰被日軍佔領。[38]佔領西貢的盟軍是一個空降分隊,為法國第5殖民步兵團和印度第20步兵師的兩個小型英國組成,由英國將軍道格拉斯·格雷西英语Douglas Gracey爵士擔任最高指揮官。後者於9月21日在西貢宣布戒嚴。第二天晚上,法軍控制了西貢。[39]

1945年10月9日,勒克萊爾將軍在雅克·马絮上校部隊的陪同下抵達西貢。勒克萊爾的主要目標是恢復越南南部的秩序並將東京(越南北部)軍事化。次要目標是收回當時被中華民國佔領的河內,最終與越南官員談判。[39]

1945年10月5日菲利普·勒克萊爾中将率领远东军到达越南西贡。此后3个月法国远东军登陆并掌控了柬埔寨和交趾支那南圻)。

1946年2月,法國與中國和越盟達成協議,中國與越盟將北越的掌控權交給法國,1946年3月法國開始控制該地區。[40][41][42][43]而法国承认越南是“法屬印度支那联邦下的一个自由国家,可以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税收系统。”3月9日法军进驻河内。

由於中國的撤出,越南國民黨變得極爲脆弱,開始遭到越盟的大規模清洗,至少有數千名越南民族解放義士和組織遭到越盟的屠殺。[44][45]

战争过程

主要戰鬥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主要戰鬥
戰役 法軍人數 越盟人數 法軍傷亡 越盟傷亡 結果
河內戰役 未知 未知 160人死亡 1,000人死亡 法國勝利
利亞行動 15,000人 40,000人 242人死亡或失蹤 8,200人死亡或被俘 法國勝利
邊界戰役 8,000人 30,000人 4,800人 9,000人 越盟勝利
永安戰役 9,000人 22,000人 748人 14,500人 法國勝利
帽溪戰役 400人 11,000人 190人 3,000人 法國勝利
底江戰役 三個團 三個師 585人 10,000人 法國勝利
義路戰役 450人 15,000人 132人 7,800人 法國勝利
洛林行動英语Operation Lorraine 30,000人 未知 1,200人 3,600人 無定論
那產戰役 15,000人 60,000人 1,000人 9,476人 法國勝利
卡馬格行動英语Operation Camargue 10,000人 未知 117人 1,550人 無定論
海鷗行動英语Operation Mouette 21,000人 未知 769人 3,682人 法國勝利
奠邊府戰役 15,000人 100,000人 15,000人 23,000人 越盟勝利

戰爭爆發

 
海防戰役的功臣,法國巡洋艦蘇弗朗號英语French cruiser Suffren

1946年初,法軍在海防登陸,與越盟法屬印度支那作為法蘭西聯盟的一份子的未來進行談判。談判因越方不同意而最終破裂,雙方在海防市爆發了戰鬥。[46]1946年11月23日,法國艦隊轟炸了該市的越軍所在地,在一個下午殺死了6,000名越盟平民及士兵。越盟迅速敗退並撤離城市。[47][48][49]

但越軍並無放棄的打算,武元甲將軍很快調動了約30,000人的部隊來攻打這座城市。法軍寡不敵眾,但他們堅決的意志和海軍支援成功抵擋著越軍所有的進攻。12月,越盟與法國在河內爆發交戰,越軍在市中引爆了炸彈並隨機屠殺法國平民。[50]法軍隨後站穩了腳跟,圍剿了在河內的越軍,胡志明被迫撤離首都,逃往偏遠的森林和山區,[51]此戰後法軍成功控制了除偏遠地區外的大部分法屬印度支那。越軍隨後開始了游擊戰。

法軍攻勢,越南国建立(1947年至1949年)

 
法軍在通化府的堅守,使得武元甲軍事生涯的第一場常規作戰以失敗告終

1947年,武元甲率領部隊撤退至宣光省的深山中。每當法軍派遣軍事遠征隊進攻時,武元甲皆拒絕與法軍正面交鋒。同年年底,法國發起利亞行動,以摧毀越盟位於北𣴓市的通訊中心。他們未能按預期抓獲胡志明和其部下。但成功殲滅多達一萬人的越盟部隊。[52]

1948年7月,武元甲已經獲得了多達一萬人的正規部隊,他決心攻下法軍在越北的部分軍事基地以獲得支援或招募兵力。該月25日,武元甲展開對通化府的法軍的戰役,但最終被小規模的守軍擊退。[53]

1948年,法國開始尋找在政治上反對越盟的手段,並在西貢設立了一個自治政府。他們開始與前越南皇帝保大帝進行談判,他將領導一個位於法蘭西聯盟內的自治政府,稱為越南国

1949年,法國正式承認越南國的建立,並將其作為法蘭西聯盟內的一個聯繫邦[54]在法蘭西聯盟的框架內,法國還給予中南半島的其他國家,如寮國柬埔寨獨立。

後來為了使新政府更加獨立以及增加反游擊部隊,法國同意組建由越南軍官指揮的越南國軍。這些部隊主要駐守於無戰事的地區,使得法國軍隊可以更多的介入交戰。高臺教和好教平川派等願意接受法國統治的組織也開始作為駐軍使用。[55]

越盟改組(1949年至1950年)

隨著中國共產黨國共內戰中取得勝利,越盟在其北部邊境獲得了一個重要的政治盟友,中国也開始為他們提供大量武器和物資支持,以及派遣軍事顧問。[56]武元甲將他的部隊重組為五個完整的常規步兵師,即第304師、第308師、第312師、第316師和第320師。隨後武元甲開始襲擊靠近越中邊境的法國基地,戰爭逐漸加劇。

到了1950年1月,越南獨立同盟會政權獲得中国蘇聯的承認。也是同年,越南国獲得美國和英國的承認。

6月,中國和蘇聯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與美國支持的大韩民国爆發了朝鲜战争。冷戰在远东地區轉變成「熱戰」,美國政府擔心共產主義對東亞的滲透會對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產生深遠的影響。美國強烈反對胡志明政府,部分原因是它得到了中國的支持和補給。[56]

黄文太攻擊東溪後,[57]位於高平的法國駐軍向南撤離,但最終卻被越軍大部隊襲擊,在邊界戰役中慘敗。

塔西尼抵達,越軍慘敗(1951年至1951年冬季)

由於法軍在1950年的失敗,巴黎方面換上二戰英雄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將軍擔任駐越法軍總司令,他抵達後修建了一條從河內北部湾,橫跨紅河三角洲的要塞群,名為「德拉特尔防線英语De Lattre Line」。[58]此防線的用意為將越軍控制在部分地區,並利用部隊粉碎越軍。塔西尼的計畫使得武元甲徹底丟失了戰場的控制權。[59]

1951年1月13日,武元甲率領第308師和第312師共20,000多人,向河內西北32公里處的永安發起進攻,該地由6,000名法軍駐守。14日,塔西尼抵達戰場親自指揮,並於17日徹底擊潰越軍。永安戰役武元甲的部隊多達9,000人死亡[60]、8,000人受傷[60]以及500人被俘。而法軍僅有43人死亡和160人受傷。[61]

3月23日,武元甲決定攻擊法國的後勤中心海防,他選定海防以北32公里的帽溪作為打破法軍防線的突破口,該地僅有400名法軍駐守。越軍由第316師擔當主力,而逐步重建的第308師和第312師則作為預備隊,共11,000人組成。[62]但此次進攻再次以慘敗告終,武元甲的部隊共有3,000多人傷亡,而遭圍剿的法軍僅有190人傷亡。

5月29日,武元甲再次發起攻勢,共有3個師的龐大兵力在底江戰役中被調派。其中第304師在府里以及第308師在寧平發動了另一次進攻,而第320師在河內以南擔任了主攻部隊。但這次進攻再次被塔西尼以小規模的機動兵力擊潰,陣亡及被俘多達10,000人。[63]塔西尼在戰役中更將越軍趕回叢林,消滅了越軍在紅河三角洲的據點,使得越軍超過一萬人陣亡。[64]

9月29日,武元甲發動李常傑行動,以第312師進攻支持法國統治的台語民族首府義路市社[65]塔西尼將軍不在場,但拉烏爾·薩朗英语Raoul Salan將軍迅速選擇利用傘兵部隊加強防禦,並於當晚擊退越軍先遣部隊的進攻。而法軍增援開始抵達後,武元甲取消了行動並越過紅河撤退。此戰的戰場指揮雷米·拉菲利英语Rémy Raffalli上校,因以400多人的兵力擊退越軍多達15,000人的進攻而備受肯定。而武元甲將軍再次吞下一場苦澀的失敗,他的部隊在這次攻勢中有多達6,500人傷亡,還有1,300人被法軍俘獲。[66]

武元甲每次打破德拉特尔防線英语De Lattre Line的嘗試都以慘敗告終,且都被法軍進一步擴大戰果。在塔西尼指揮的期間,越軍的傷亡人數以驚人的速度上漲,導致部分越南人開始質疑共產黨政府的領導,甚至在黨內也是如此。

陷入僵局(1952年至1953年)

1951年7月31日,法國將軍夏爾·尚森英语Charles Chanson在南越的沙瀝市被越南極端組織暗殺。有部分證據表明,其在越南南部成功的軍事行動,成為了他被暗殺的主因。[67]

1951年12月14日,法國透過傘兵部隊擴大了防線,成功攻下距離德拉特尔防線英语De Lattre Line以西40公里的和平市

1952年1月,塔西尼將軍因癌症病倒,並回到法國接受治療,他過不久就去世了。[25][68]拉乌尔·萨朗英语Raoul Salan將軍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新任指揮官,並接續之前的行動,後他在達成目標後撤回德拉特尔防線。[69]

 
法國外籍兵團第一空降營英语1st Foreign Parachute Battalion於1952年的伏擊使用FM-24/29輕機槍

越盟利用龐大的軍力切斷了整個戰區的補給線,搭配著不斷的突擊、游擊隊和自殺性衝鋒,削弱了法軍的補給和信心。10月2日後,法軍指揮官開始使用刺蝟防禦英语Hedgehog defence戰術,透過建立防禦嚴密的前哨,將越盟從叢林中拉出來,迫使他們進行常規戰鬥,而非游擊戰。並在那商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6]

1952年10月17日,武元甲向位於河內西北部的義路市社沿線的法國駐軍發動攻擊,並佔領了黑河谷的大部分地區,除了由強大的法國駐軍駐守的那商機場。現在武元甲已經控制了「德拉特爾防線」以外的大部分東京地區。[70]拉乌尔·萨朗英语Raoul Salan將軍看到局勢危急,迅速發起洛林行動英语Operation Lorraine,迫使武元甲前來應對。

1952年10月29日,在戰爭中法軍至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行動中,30,000名法蘭西聯盟士兵從「德拉特尔防線」發起攻勢,襲擊了富安省的越盟補給站。薩朗將軍於11月5日攻占富壽省,11月9日降落於富敦,最後於11月13日攻占富安省[71]武元甲毫無作為,而後才開始切斷法軍的補給線。

薩朗將軍準確的猜到了武元甲的意圖,並於11月14日取消了行動,開始撤退到德拉特尔防線。在回程遇到越軍的襲擊,法軍透過刺刀衝鋒成功清出了道路。[72]

 
海鷗行動英语Operation Mouette中,法國海軍航空兵F8F熊貓戰鬥機對越軍展開轟炸(1953年11月)

1953年4月9日,在多次對法國陣地的進攻失敗後,武元甲改變戰術開始入侵法國盟友寮王國來向法國施壓。他包圍和摧毀幾個位於寮國的法國前哨。5月,亨利·納瓦爾英语Henri Navarre接替薩朗將軍成為新任指揮官,他已意識到法國只能將戰爭逼平,而非尋求勝利。[73]

納瓦爾在越盟入侵寮國時已經得出結論,刺蝟防禦英语Hedgehog defence是最好的戰爭計畫,他選定了寮國邊境以北16公里的奠邊府市作為作戰中心。該地位於法國盟友泰族的地區。

1953年11月20日,卡斯托耳行動英语Operation Castor開始,由1,800人組成的法國第一與第二空降營,降落於奠邊府峽谷,並迅速掃蕩當地的越盟士兵。[74]法軍成功控制了一個長19公里、寬13公里的心形山谷。

法軍失敗,戰爭結束(1954年)

 
1954年的局勢圖:橙色 = 由越盟控制的區域。紫色 = 由法蘭西聯盟控制的區域。 白色斑點 = 越盟的游擊戰基地或作戰區域。

到了1954年,尽管官方將這場戰爭稱為「反對共產主義者的聖戰」,[75][76]但這場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戰爭還是越來越不受到法國民眾的支持。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政治停滯意味著它無法輕易的結束這場戰爭。

該年三月,奠邊府戰役爆發。在苏联中国强大的軍事援助下,越盟展開於法蘭西聯盟和其盟友的交戰。這場戰役發生於越南北部的奠邊府村,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的最後一次主要战斗。

越軍出乎法軍意料的擁有大量重砲,大砲嚴重損毀了法軍用於運輸補給的主要及次要機場。[77]隨著法軍的補給陷入困難,且又因季風影響導致空降變得較為困難,失敗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法軍試圖堅持至日內瓦會議的召开,他們成功了,但卻於事無補。到了5月4日法軍嘗試最後一次進攻,但沒有奏效,越盟則開始使用蘇聯援助的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攻擊法軍前哨。[78]此時外圍的越軍已經達到8萬名士兵,而法軍僅有12,000名士兵。

最後的淪陷發生於5月6日和7日,在這段時間法軍持續戰鬥,但被越軍的龐大兵力擊退。[79]位於河內市的科尼將軍命令克里斯蒂安·德·卡斯特里將軍停火並銷毀所有軍火物資以被敵軍使用。他提出正式命令禁止使用白旗,所以該戰役的結果準確來說為停火而非投降。[80]然而在位於南部孤立的伊拉貝爾陣地,戰鬥持續至5月8日凌晨。[81]

前後約16,000人的法軍,約有2,100人死亡、1,729人失蹤、還有11,721人被俘。[82]其中被俘的士兵只有三分之一返回法國。前後多達15萬人的越軍則有約25,000人傷亡。

在奠邊府戰役的失敗後,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發表官方講話,描述了此事件,「其57天日夜的英勇防禦,會為歷史上最具英雄的時刻之一。」隨後他譴責了苏联與中國對越盟提供了龐大援助,最後呼籲所有國家起身對抗「共產主義者的擴張」[1]

越盟的勝利極大的影響了1954年7月21日的日內瓦會議簽訂的條約。8月,自由之路行动開啟,大量北方難民逃往南方或法國。[83][84]

日內瓦會議和后续

1954年7月21日的日內瓦會議,在北緯17度設立了臨時軍事分界區,將國家分為共產主義的北越和親西方的南越。[85]

《日內瓦協定》承諾於1956年進行選舉,已確立一個統一的越南政府。但會議上的美國政府和吳廷琰代表的越南国都沒有簽署任何協議,[86][87]越南国反對越南的任何分裂。但最終因法國同意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范文同的提議而失敗。[88]

1955年10月,吳廷琰赢得了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越南国君主制变为共和制,国名更改为越南共和国,吳廷琰出任总统保大帝流亡巴黎[89]

當統一選舉未能舉行時,留在南越的越盟幹部開始與政府抗爭。北越接著入侵並佔領了寮國的部分地區,以為在南越作戰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提供補給。戰爭逐漸升級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或稱為越南戰爭。[32]

战争罪行与劳改营

  • 布達雷爾事件。喬治·布達雷爾英语Georges Boudarel是一名参加战争的法共成员,他负责在劳改营裡折磨和洗脑被俘的法国人。[90]法国全国战俘协会后来以战争罪将他告上法庭。很多法国和越南国军的战俘都再未找到下落。
  • 自由之路行動是法美合作的一次撤离难民的行动,被撤走的是保皇派和天主教徒为主的越南人。[91]
  • 1957年,法国参谋长拉烏爾·薩朗利用越盟劳改营中的经验创立了两个“绥靖与反叛乱训练中心”(Centre d'Instruction à la Pacification et à la Contre-Guérilla)并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培养了几千军官。
  • 根據亞瑟·J·多曼的說法,越盟在戰爭中殺害了10萬至15萬名平民,平民總死亡人數則約為400,000人。[13][92] 本傑明·瓦倫蒂諾英语Benjamin Valentino估計法軍得為6萬至25萬的平民死亡負責。[93]
  • 法軍折磨越盟戰俘。[94]

引注

  1. ^ 1.0 1.1 henrisalvador. John Foster Dulles on the fall of Dien Bien Phu. Dailymotion. 17 May 2007 [August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2. ^ Windrow 1998,第11頁
  3. ^ Clodfelter 2008,第657頁.
  4. ^ Fall, Bernard, The Two Vietnams (1963)
  5. ^ Eckhardt, William, World Military and Social Expenditures 1987–88 (12th ed., 1987) by Ruth Leger Sivard.
  6. ^ 6.0 6.1 6.2 Clodfelter, Micheal. Vietnam in Military Statistics. 1995. 
  7. ^ Stanley Kutler,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1996)
  8. ^ Chuyên đề 4 CÔNG TÁC TÌM KIẾM, QUY TẬP HÀI CỐT LIỆT SĨ TỪ NAY ĐẾN NĂM 2020 VÀ NHỮNG NĂM TIẾP THEO, datafile.chinhsachquandoi.gov.vn/Quản%20lý%20chỉ%20đạo/Chuyên%20đề%204.doc. [4 April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9. ^ Lomperis, T. From People's War to People's Rule. 1996. 
  10. ^ Karnow, S. Vietnam: a History. 1983. 
  11. ^ Smedberg, M. Vietnamkrigen: 1880–1980 [The Vietnam War: 1880–1980]. Historiska Media. 2008: 88 (丹麦语). 
  12. ^ Eckhardt, William. World Military and Social Expenditures 1987–88 12th. Ruth Leger Sivard. 1987. 
  13. ^ 13.0 13.1 Dommen, Arthur J. The Indochinese Experienc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2. 
  14. ^ 越老柬抗法战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B/OL] [2024] // 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15. ^ 越戰 - 翰林雲端學院
  16. ^ Vo, Nghia M. Saigon: A History. McFarland. August 31, 2011 [2022-07-11]. ISBN 9780786486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通过Google Books. 
  17. ^ Ho Chi Minh, President of North Vietna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18. ^ Vo Nguyen Giap, Vietnamese general.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19. ^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 - Definition, Cause & Significance - HISTORY.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20. ^ 20.0 20.1 胡志明, 《独立宣言》, 《胡志明选集》 第二卷, 越南外文出版社: 第3页, 1945年9月2日, 事实上从1940年秋起,我国已经成了日本而不是法国的殖民地了。而且在日本投降同盟国时,我们全国人民已经起来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事实上,我国人民是从日寇的手里而不是从法国殖民主义者的手里夺回政权的。法国人逃跑、日本投降,保大皇帝逊位,我们人民已经粉碎了近百年来的殖民枷锁而建立了独立的越南,我们的人民还推翻了几十个世纪以来的君主制度,从而缔造了民主共和制度。因此,我们──代表越南全体人民的新越南临时政府──宣布完全同法国脱离关系,废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一切条约,取消法国在越南的一切特权。 
  21. ^ The Pentagon Papers, Part I, via Wikisource
  22. ^ Duiker, page 400
  23. ^ Fall, Street Without Joy, p. 17.
  24. ^ Karnow 1983,第163, 186, 695頁.
  25. ^ 25.0 25.1 Salisbury-Jones 1954,第274–275頁.
  26. ^ 26.0 26.1 Logevall, Fredrik (2012).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Random House. ISBN 978-0-375-75647-4.
  27. ^ Fall 1994, pp. 116–130.
  28. ^ Hercombe, Peter. Dien Bien Phu, Chronicles of a Forgotten Battle. documentary. Transparences Productions/Channel 2 (France).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1, 2007). 
  29. ^ Flitton, Dave. Battlefield Vietnam – Dien Bien Phu, the legacy.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PBS. [29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30. ^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No. 19 – Vietnam – "Demarcation Line" (PD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1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31). 
  31. ^ The Vietnam War: Seeds of Conflict: 1945–1960. historyplace.com. [30 Sept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December 2008). 
  32. ^ 32.0 32.1 Ba mươi năm gọi tên gì cho cuộc chiế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Tiếng Việt 6-9-2007
  33. ^ Phan Bội Châu - the big patrio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ty. baonghean.vn. [1 March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1). 
  34. ^ Fall, p. 22. 「在海戰中,一艘古老的法國巡洋艦擊沉了三分之一的泰國艦隊……日本看到它盟友和傀儡的戰爭增溫,於是在雙方之間進行調解」
  35. ^ Logevall 2012,第118–119頁.
  36. ^ ベトナム独立戦争参加日本人の事跡に基づく日越のあり方に関する研究 (PDF). 井川 一久. Tokyo foundation. October 2005 [2010-06-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10). 
  37. ^ 日越関係発展の方途を探る研究 ヴェトナム独立戦争参加日本人―その実態と日越両国にとっての歴史的意味― (PDF). 井川 一久. Tokyo foundation. May 2006 [2010-06-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01). 
  38. ^ Allies Reinforce Java and Saig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tish Paramount News rushes, 1945
  39. ^ 39.0 39.1 Philipe Leclerc de Hauteloque (1902–1947), La légende d'un héro, Christine Levisse-Touzé, Tallandier/Paris Musées, 2002
  40. ^ Van Nguyen Duong. The tragedy of the Vietnam War: a South Vietnamese officer's analysis. McFarland. 2008: 21 [2010-11-28]. ISBN 978-0-7864-328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41. ^ Stein Tønnesson. Vietnam 1946: how the war beg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41 [2010-11-28]. ISBN 978-0-520-256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42. ^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B. J. C. McKercher , 编. The Vietnam War as histo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 63 [2010-11-28]. ISBN 978-0-275-935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43. ^ The Vietnam War Seeds of Conflict 1945–1960. The History Place. 1999 [201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44. ^ Tucker, Spencer C. (2000).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p. p 443.
  45. ^ Currey, Cecil B. (1999). Victory at Any Cost: the genius of Viet Nam's Gen. Vo Nguyen Giap. Washington, D.C.: Brassey. p 120.
  46. ^ Windrow 2004,第90頁.
  47. ^ Barnet, Richard J. Intervention and Rev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hird World . World Publishing. 1968: 185. ISBN 978-0-529-02014-7. 
  48. ^ Sheehan, Neil. A Bright Shining Lie .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8: 155. ISBN 978-0-394-48447-1. 
  49. ^ Cirillo, Roger. The Shape of Battles to Come. Loui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187. ISBN 978-0813165752. 
  50. ^ Bradley, Mark Philip. Vietnam at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05-15: 47. ISBN 978-0-19-280349-8. 
  51. ^ Vo, Nghia M.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1954 and 1975-1992. McFarland. 2006: 13. ISBN 978-0-7864-2345-3. 
  52. ^ Harry G. Summers, jr,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Vietnam War. tr. 48
  53. ^ Varios, La Ruta de la Muerte, fascículo 2 de Cuerpos de Elite,ISBN 84-7598-184-4
  54. ^ Hammer, Ellen J. “The Bao Dai Experiment.” Pacific Affairs, vol. 23, no. 1, Pacif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50, p. 55, https://doi.org/10.2307/2753754.
  55. ^ Jacobs 2004,第182頁.
  56. ^ 56.0 56.1 Russia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Chronology", p. 45.
  57. ^ Trận then chốt Đông Khê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November 5, 2014,.. 02 November, 2014.
  58. ^ Expose du General de Lattre, Comite de Defense Nationale, 15 Oct 1951, de Lattre Papers.
  59. ^ Karnow 1983,第186頁.
  60. ^ 60.0 60.1 Frederick Logevall: Embers of War –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New York 2013, S. 271–274
  61. ^ "Vietnam" book by Spencer Tucker, found on Google boo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19 February 2012
  62. ^ Martin Windrow: The Last Valley - Dien Bien Phu and the French Defeat in Vietnam, Cambridge 2004, S. 114
  63. ^ Windrow, p. 114-115.
  64. ^ Gras, Yves. Histoire de la Guerre d'Indochine. Paris. 1979: 408. ISBN 978-2-259-00478-7. 
  65. ^ Davidson, Phillip B.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022-05-26]. ISBN 9780195067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英语). 
  66. ^ 埃爾萬·貝戈特英语Erwan Bergot, Indochine 1951, l'année de Lattre, collection Troupes de choc, France Loisirs - 1987 - ISBN 2-7242-4197-5
  67. ^ Guillet, Pierre. Pour l'Honneur. Le Général Chanson en Indochine 1946-1951. Editions Ediprim, Paris, France, 133 pages. 1992. ISBN 2-907519-21-2 (French). 
  68. ^ Heroes: The Patriot. Time. 21 January 1952 [17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69. ^ See Davidson, Phillip,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io Press. (1988) and Tucker, Spencer C., Vietnam. London: UCL Press. (2002)
  70. ^ Memo, Army Chief of Staff G-2, for Chief of Staff Army, 4 Dec 1952, subject: French Campaign, Indochina, G-3 091 Indochina, RG 319; Bernardo, Maj Carmelo J., The Franco-Việt Minh War, 1946–54: Modern Arms and Revolutionary War, Historical Manuscript file, College of Military History, pp. 32-34.
  71. ^ Fall, Bernard. Street Without Joy. Schocken Books. 1989: 78. ISBN 0-8052-0330-3. 
  72. ^ Fall, Bernard. Street Without Joy. Schocken Books. 1989: 78. ISBN 0-8052-0330-3. 
  73. ^ Jules Roy, The Battle of Dien Bien Phu. (New York: Carrol & Graf Publishers, Inc., 1963), p. 31.
  74. ^ Prados, John. Operation Vulture. Ibooks. 2002: 41 [2022-05-26]. ISBN 978-0-7434-44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75. ^ La Guerre En Indochine. newsreel. October 26, 1950 [May 20, 2007]. (原始内容 (video)存档于2016-06-23). 
  76. ^ Bigeard et Dien Bien Phu. TV news. Channel 2 (France). May 3, 2004 [May 20, 2007]. (原始内容 (video)存档于2017-04-25). 
  77. ^ Davidson 1988,第223頁
  78. ^ Davidson 1988,第236頁
  79. ^ Davidson 1988,第262頁.
  80. ^ INDO-CHINA: The Fall of Dienbienphu原文如此. 時代雜誌. 17 May 1954. 
  81. ^ dienbienphu.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4, 2003). 
  82. ^ Breakdown of losses suffered at Dien Bien Phu. dienbienphu.org. [24 August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y 2007). 
  83. ^ Frankum, Ronald. 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Vietnam, 1954–55. Lubbock, Tex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89672-608-6. 
  84. ^ Prados, John. The Numbers Game: How Many Vietnamese Fled South In 1954?. The Veteran. January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7). 
  85. ^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No. 19 – Vietnam – "Demarcation Line" (PD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1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31). 
  86. ^ Dwight D. Eisenhower. Mandate for Change. Garden City, NJ. Doubleday & Company,1963年,第372页
  87. ^ Pentagon Papers.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4). 
  88.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134.
  89.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e Pentagon papers : the Defense Departmen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decisionmaking on Vietnam / 1. 1. Mike Gravel. Boston: Beacon Pr. 1971. ISBN 0-8070-0527-4. OCLC 643945604. 
  90. ^ Boudarel affair in the ANAPI official website. [201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91. ^ USS Skagit and 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 self-published. [May 20,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0月27日). 
  92. ^ Dommen, Arthur J. The Indochinese Experienc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s: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m in Cambodia, Laos, and Vietnam. 2002-02-20 [2022-05-26]. ISBN 978-02531092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93. ^ Valentino, Benjamin. Final Solutions: Mass Killing and Genocide in the 20th Centu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83 [2022-05-26]. ISBN 97808014727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94. ^ UQAM | Guerre d'Indochine | TORTURE, FRENCH.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參考文獻

参见

外部链接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