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卡斯(英語:Incas,1885年前—1918年2月21日)是一隻雄性卡羅萊納長尾鸚鵡,也是目前已知物種中最後一個確定的個體。雖然野生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的可能目擊事件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美國鳥類學家聯盟英语American Ornithological Society也在1920年接受一次目擊事件,但1904年之後就再也沒有收集到任何標本,因此它常被認為是現存的最後一隻個體。印卡斯於1918年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與死於1914年的最後一隻旅鴿瑪莎英语Martha (passenger pigeon)死在同一個圍欄中[1][2]。它的配偶簡夫人(Lady Jane)在一年前就去世了[3]

印卡斯
Incas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在1842年描繪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目前還沒有印卡斯或其圈養群體的照片。
基本信息
物種卡羅萊納長尾鸚鵡Conuropsis carolinensis
性别雄性
孵化1885年前
 美国佛羅里達州(若非人工繁殖)
死亡1918年2月21日1918-02-21(至少33歲)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成名原因已知的最後一隻卡羅萊納長尾鸚鵡

背景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是歷史上唯一原產於北美東部的鸚鵡物種,在早期的記載中數量很多。在歐洲殖民美洲後的幾個世紀裡,由於收集帽子上的羽毛、寵物貿易英语Wildlife trade以及農民將其視為農作物捕食者而將其根除等綜合因素,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在19世紀中期變得越來越稀少[1][4]。隨著數量的減少,保育人士和鳥類利益團體越來越關注該物種的發展軌跡[5]。到1900年,已經為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建立多個繁殖項目,但成效有限,據稱圈養鳥類的動物園之間沒有進行任何協調[6]。隨著野生鳥類個體數量的減少,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唯一可以確定的棲息地就是人工飼養的地方[1][2][7]

生平

印卡斯於1885年被帶到辛辛那提動物園,試圖在那裡建立一個人工繁殖族群。它和其他15隻鳥一起被以40美元(相當於2022年的1200美元)的價格買走[2][7]。大約在那個時候,人工飼養的鳥經常被賣到歐洲,而寵物貿易中的大多數卡羅萊納長尾鸚鵡都來自佛羅里達州,直到1890年代,每次都會捕獲幾十隻[7][8]。在動物園裡,印卡斯被飼養在一座建於1875年的日式寶塔英语Japanese pagoda風格的鳥舍裡[9]

印卡斯最終與同一批到來的一隻名叫簡女士的雌鳥配對。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它們成功地定期產蛋,但它們總是把蛋從巢裡滾出來[2][7]。當這對鳥還在一起時,倫敦動物園出價400美元(2022年超過10,000 美元)購買了這對鳥[7]。鑑於人們對卡羅萊納長尾鸚鵡繁殖習性的既有了解,這對鸚鵡很有可能每年產一次蛋,每窩產兩到三個蛋。據報道,倒數第二隻圈養鳥簡夫人於1917年夏末去世,享年至少32歲。辛辛那提動物園飼養員稱,印卡斯後來變成「無精打采、悲痛欲絕」[7]。據說在1914年9月之後的某個時間,可能是在簡女士去世之後,印卡斯被移到瑪莎英语Martha (passenger pigeon)去世時的那個寶塔圍欄中[1]。1918年2月21日晚,在印卡斯去世前的48小時內,辛辛那提經歷了異常寒冷的天氣,降雪量大,夜間氣溫低至7 °F(−14 °C)[7]

後續

印卡斯死後,本應和瑪莎一樣被裝在冰塊裡送往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由於不明原因,牠的遺體從未送到那裡。雖然牠很有可能被保存了下來(因為牠的遺體對博物館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價值),但相關的記錄似乎從未被保存下來,牠的遺體目前的位置也不得而知。有人猜測,牠的遺體在辛辛那提自然史博物館沒有標籤[2][7]。也有人認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失去最後一隻被俘虜的卡羅萊納長尾鸚鵡實在是太打擊士氣,不值得密切關注[6]。印卡斯是其物種的最後一個成員這一說法經常被反覆提及,但人們並沒有仔細研究野生族群極有可能一直持續到1930年代[10]。牠的死亡日期也常被誤認為是最後一隻旅鴿的死亡日期[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The last Carolina Parakeet. John James Audubon Center. December 22, 2015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1). 
  2. ^ 2.0 2.1 2.2 2.3 2.4 2.5 Sullivan, Mallorie. The last Carolina parakeet ever, lost in memory and now just lost. The Cincinnati Enquirer. February 22, 2018 [October 6,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3. ^ Snyder, Noel. The Carolina Parakeet: Glimpses of a Vanished Bi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une 2004. 
  4. ^ The Last Carolina Parakeet. digital.library.sc.edu. 
  5. ^ Wright, Albert. Early Records of the Carolina Paroquet. The Auk. July 1912, 29 (3): 343–363 [2024-02-21]. JSTOR 4071042. doi:10.2307/40710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6. ^ 6.0 6.1 Rosen, Jonathan. What a little bird told us.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24, 2008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Cokinos, Christopher.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A Personal Chronicle of Vanished Birds. New York: Warner Books. 2001: 4-58. ISBN 1585427225. 
  8. ^ Snyder, N. F. and Russell, K. (2020). Carolina Parakeet (Conuropsis carolinensis),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A. F. Poole and F. B. Gill,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carpar.01
  9. ^ Project Passenger Pigeon. cincinnatizoo.org.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10. ^ How humans killed off the only parrot native to the continental U.S.. nationalgeographic.com. December 12, 2019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