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翰清(1824年—1882年)[1],字開孫開生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曾國藩幕僚。專長古散文、繪畫、中醫、佛學。

歷任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順天鄉試中式舉人。以六部主事候選。

咸豐十一年(1861年),改候選同知,後以軍功保舉知府[2]

同治元年(1862年),入曾國藩幕府。

五年(1866年),與楊文會等人於金陵設經書局。累加鹽運使銜、河南候補道員,加二品銜。

十一年(1872年),於上海設出洋幼童肄業局,總理滬局選送事宜。

光緒四年(1878年),曾紀澤出任駐欽使,奏請劉翰清為二品頂戴欽使頭等參贊

六年(1880年),調赴俄羅斯,兼攝欽使事務。中俄談判新疆邊界,劉翰清堅持力爭,協助《伊犁條約》簽訂。[3]

八年(1882年),告假歸國,甫到達即因風寒病歿[4]。卹贈內閣學士,誥授資政大夫,晉封榮祿大夫

著作

  • 編《釋氏十經》
  • 〈輓曾文正公聯〉:「有事君之小心,纬地经天,一代殊勋垂国史;惟夫子能先觉,周情孔思,千秋绝业在遗文。」[5]

家庭及關聯

劉翰清為武進西營劉氏第十八世。

妻妾

子女

皆正室李氏所生。

  • 長子:劉輔(1848年-?),後從釋
  • 次子:劉諺(1850年-1860年),咸豐十年常州城破殉難。
  • 三子:劉詒英(1853年-1899年),監生,五品銜光祿寺署正
  • 四子:劉勝,早卒。
  • 五子:劉賡,早卒。
  • 長女,適監生趙良詒。

師友

注釋及參考資料

  1. ^ 網路文章多誤作「瀚清」、「翰青」
  2. ^ 《清史稿》志八十四、《東華錄續編》載曾国藩奏:「臣叠奉谕旨,饬令保举人才……去年常州失陷……臣闻该郡素尚节义,其士子多好读书稽古,研究事理。臣所知者,有候选同知刘翰清,留心时事……必可有裨军谋,蔚为时望。刘翰清在山东,方骏谟在河南,其余尚在本籍,应请饬下各省抚臣,访求咨送臣营,待到营数月后,悉心察看,再行出具考语,奏请圣主,量材录用。」
  3. ^ 〈開孫先生行略〉:「時中俄兩國以國界爭持未決,翰清反復力爭無所屈,俄遂怵服,留俄兩載。」
  4. ^ 〈開孫先生行略〉:「高掌遠蹠有經世才,薛福成稱為閎博不亞左文襄,其沒也,士論多惜之。」
  5. ^ 《曾文正公榮哀錄》
  6. ^ 曾國藩於同治五年五月十六日〈復劉翰清〉:「古文一道,国藩好之而不能为之,然谓西汉与韩公独得雄直之气,则与平生微尚相合,愿从此致力」
  7. ^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
  8. ^ 薛福成《庸庵文編》
  • 劉琛、劉善強等修,《武進西營劉氏家譜》(1929年)卷三·世表·葉一百八十七
  • 王先謙 編《東華錄續編》
  • 《曾文正公手寫日記》
  • 《曾國藩全集》
武進西營劉氏
宅邸 - 劉綸舊居(志王府) · 近園 · 青果巷劉氏宗祠 · 劉海粟舊居

始遷祖

劉真劉敬劉俊劉敏劉璠2劉崟劉應時劉純仁劉熙祚劉晉蕃劉朝鑑劉泌劉棨劉煥章劉企埰
劉漸逵劉國鉉劉淇劉行彬劉顒照劉絮窗
劉永祚劉恆立劉廷鋐劉仕清劉汝霖劉烜劉遵陸劉儀劉曉華劉珸劉承高劉其昌
劉儼劉紹文
劉統文劉灨
劉侃
劉僖劉藹華劉濟勳劉寯
劉濟楣劉宬
劉映甲劉仲冕劉鋆劉璵劉承誥
劉國齡劉則祁劉緒景劉念詒
劉如煇
劉錫齡
劉兆登劉芳劉祖述
劉紹詹劉彥劉祖濬劉緯
劉震修劉之鎨劉清劉樹初劉爾熾劉蔭
劉綿祚
劉純敬劉光斗劉謙尊劉維禎劉淑
劉履旋劉維祺
劉維烈劉沆
劉澯劉楫劉繼留3劉埏之劉鳴盛劉咸吉劉允中劉佩纕
劉埴之劉錫祜劉紹汾
劉錫嘏劉紹沅劉念暉劉元長
劉紹灝劉持敬劉勳麟
劉持恭劉勳承
劉持謙劉勳名
劉持泰劉勳達
劉持成劉勳午
劉持原
劉持直
劉紹洽劉同文
劉均之劉梁成劉乾吉劉樹煊
劉坊之劉鈞調劉清泰劉樹基
劉鈞貽
劉域之劉鏞劉清巖劉家鳳劉際昌
劉海粟
劉申鎔劉清望
劉淳劉樞劉星煒劉謹之劉用錫4
劉種之劉用霖劉辛甫劉嵩壽劉源浩
劉書常
劉用和劉紹光劉嵩萼劉文清
劉用康劉紹悌劉心珤劉岳壽
劉紹怡劉巖
劉維寧劉演劉機劉綸劉圖南
劉躍雲
劉召揚劉逢祿劉承寬劉嘉樹劉瞻漢
劉宗嶽
劉瀛劉翰清
劉懌
劉櫓劉同劉培原劉熊彩劉琪劉載陽
劉文蔚劉達善劉亹
劉培基劉瓚劉燮宸劉毓森劉鴻烈
劉叔寅劉翊宸劉鏞
劉覲宸劉瀚
劉澐劉辰駿
劉維熊劉淵劉芝劉寄晨劉在容劉安復劉懋功
劉成志
劉永童劉冠劉奄劉應明劉啟美劉漢卿劉一夔劉於義劉復劉寅賓劉汝藻
劉汝器劉琬懷
劉嗣綰劉延和劉曾撰劉康來
劉庭來劉煌
劉曾慈
劉汝謩劉嗣富劉延朗劉道倫劉宗海
劉延祐劉道久劉頌年
劉汝錫劉嗣裴劉延濬劉道鈞5劉宗濂
劉應朝劉啟藻劉漢佐劉一德劉長發劉遵路劉方澍6劉汝剛7
劉汝誠劉炳照
劉奩劉京劉克昌劉憲章劉元起劉廷鑨劉正治劉高林劉復亨劉燮劉汝達劉勳


本家族樹僅列出家族中進士及博鴻(黃底)、官七品以上者、女性文學家(粉紅底),以及對譜系關聯較重要的人物,其餘子女未包括在內。
【註1】璠子早卒,以親甥張崟改姓入嗣。   【註2】楫無嗣,以樞次子繼留入嗣。     【註3】應朝無嗣,以胞兄應明四子啟藻入嗣。
【註4】謹之無嗣,以弟種之三子用錫入嗣。  【註5】延濬無嗣,以堂兄延英次子道鈞兼嗣。 【註6】遵路無嗣,以胞弟詔次子方澍入嗣。
【註7】汝剛無子,以胞弟汝誠子炳照兼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