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清(?—1648年),字鶴洲,山東曹縣人。劉源清之兄。明末清初將領,江北四鎮之一。

生平

明末将领

早年間,劉澤清以將材被任命為遼東寧(寧遠衛)、前衛(廣寧前屯衛)守備。[1][2]天啟六年(1626年),劉澤清時任寧前道中軍守備,成為遼東巡撫袁崇煥的部下,負責維持當地治安。[3]隔年,劉澤清被提拔為山東都司僉書。[4]

崇禎三年(1630年),在己巳之變中,後金軍攻打鐵廠,企圖切斷豐潤城的糧道。收復三屯營的總兵楊肇基派劉澤清前去增援。他在距離鐵廠十五裡的地方遭遇後金軍,雙方展開激戰,從清晨戰至正午,難分勝負。後來,在增援部隊的協助下,他們一路作戰到遵化,夾擊後金軍,最後成功進入城內。同年七月,因戰功卓著,劉澤清被超升二級,隨後被提拔為副總兵。隔年四月,劉澤清因剋扣軍糧,被彈劾。[1][2]

崇禎五年(1632年)二月,朝廷考慮到他在遵永大捷中的功績,責令他立功贖罪。[1][2]同年三月,吳橋兵變期間,朝廷任命兵部右侍郎劉宇烈為山東總督,負責討伐李九成孔有德叛軍。[5]劉澤清受其節制,匯合昌邑的軍隊。劉宇烈命他從平度州出發,四月初六抵達。[6]四月,劉宇烈慘敗,劉澤清在萊州遇到叛軍,雙方展開激戰,因無援軍,劉澤清也敗回平度州。[7]六月,兵潰後,劉澤清為贖罪,招募了一千二百名舊同伴補充軍隊,朝廷命他受昌平總兵陳洪範節制。[8]八月,山東巡撫朱大典分兵三路直攻登州,南路由昌平總兵陳洪範、義勇副總兵劉澤清、密雲副總兵方登元率領六千馬步兵從平度出發[9][10],攔截叛軍後路,朱大典成功收復黃縣。[11]九月,朱大典率軍包圍登州,陳洪範與劉澤清負責攻打西側城牆[12],因功劉澤清被提拔為總兵。[13]十一月,崇禎帝憐憫圍登將士的艱苦,提前表揚他們收復黃縣的功績。[14]

崇禎六年(1633年)冬,因收復登州之功,劉澤清被加封為右總督。崇禎八年(1635年),朝廷命劉澤清統率山東部隊保護漕運。[1][2]崇禎九年(1636年)正月,盧象升高迎祥,朝廷命山東總兵劉澤清援助盧像升,劉澤清駐防在黃河河岸,防止流寇進入山東(因黃河改道,這個時候黃河是在山東和河南之間)。[15]同年九月,因清軍第三次入塞,京師戒嚴,劉澤清統兵保衛京師,崇禎帝讓他駐守新城,作為南北交通樞紐,隨後又命他移守通州,並加封為左都督、太子太師。[1][2]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因清軍第四次入塞戊寅虜變),山東巡撫顏繼祖楊嗣昌命令專防德州,致濟南空虛,顏繼祖請命劉澤清、祖寬、倪寵諸將援助濟南,諸將遲遲不動,直到清兵攻克濟南。[16]同年十月,京師戒嚴,劉澤清再次統兵保衛京師,並與高起潛聯合防守前線。[17]

崇禎十三年(1640年)五月,山東發生嚴重飢荒,各地災民紛紛起義,尤以曹州、濮州為甚。崇禎帝命劉澤清聯合總兵楊禦藩前往剿捕。八月,劉澤清被降為右總督,鎮守山東沿海地區。他以自己在山東長大、長期鎮守此地不合適為由,請求辭退,崇禎帝命他整頓兵力渡黃河,與各路軍隊聯合鎮壓(即河南李自成部)。[1]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朝廷命右都督總兵官劉澤清鎮守山東。[18]十二月,劉澤清成功鎮壓梁山壽張集李青山部。[19]

崇禎十五年(1642年)八月,農民軍久圍開封,劉澤清奉命援助。他率五千兵渡黃河,在朱家寨紮營,開挖溝渠引黃河水環繞軍營,計劃建立八個兵營直至大堤,修建通道運送糧食。但在溝渠未完成時,農民軍發動攻擊,雙方僵持三日,劉澤清命軍隊撤退,明軍倉皇逃跑,許多士兵因爭搶渡船溺亡。[1][2]同年十一月,因清軍第五次入塞,京師戒嚴,劉澤清再度統兵保衛京師。[20]他成功抵禦清軍進攻東昌,清軍轉攻冠縣。[21]崇禎十六年(1643年)二月,清軍入侵武定、萊陽,劉澤清在安丘擊退清軍。[22]五月,朝廷在武英殿宴請入援的總兵吳三桂、劉澤清、馬科等人。[23]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兵科右給事中韓如愈奉命催討江西、浙江兩省糧餉,因曾彈劾劉澤清,劉澤清派人刺殺韓如愈。[1][24]同月二十四日,崇禎帝因剿寇之功,賜劉澤清再蔭一子為錦衣衛世襲千戶。[25]同月二十五日,崇禎帝允許劉澤清在山東開礦。[26]同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大同,兵鋒直指宣府,崇禎帝封劉澤清為山東總兵左都督,晉升實職一級[27],召他統兵保衛京師。劉澤清違命移鎮彰德[28],縱掠臨清後南遁。朝廷希望他回京師保衛,封劉澤清為東平伯[29]

南渡江淮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劉澤清南遁江淮,與馬士英高傑等人擁立福王朱由菘登基,被封為東平伯。弘光帝命劉澤清鎮守淮安、海州,駐淮北,經理山東一路,與高杰黃得功劉良佐四總兵號稱“四鎮”。[1][2]同年冬天,劉澤清稱先帝已封他為伯,但詔命未達,後進為東平侯[30][31][32]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豫親王多鐸包困揚州,揚州告急,弘光朝廷命劉澤清增援,然而他已動心降清,选择北遁淮安。[2][33]同年五月二十三日,清兵破淮安,淮安一带望风投顺,刘又航海而去。閏六月二十四日,都統準塔分兵由徐州向淮安前進,劉澤清率總兵馬化豹等五十餘人、兩千兵士、三十艘船投降。九月,他抵達京師,清廷賜宅與衣服。[2]

降清逆臣

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清廷授他三等子爵。[34]英親王阿濟格剿滅李化鯨部,繳獲劉澤清私通李化鯨的書信。李化鯨等人被押解至北京,審問後供認劉澤清侄子劉之乾煽動他們起事,劉澤清為主謀。[35]同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廷經過大臣會審後,將劉澤清與李化鯨等人以謀反罪押赴市曹凌遲處死,親屬被流放。[36]

死後,清廷立其傳在明史清史列傳逆臣傳。

人物争议

逝世年份

關於逝世年份,一種說法是1645年[37],也有認為是1649年(但顺治五年十月仍是1648年),所以應該是1648年。[36]

注釋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劉澤清傳》:劉澤清,曹縣人。以將材授遼東甯、前衛守備,遷山東都司僉書,加參將。崇禎三年,大清兵攻鐵廠,欲據以絕豐潤糧道。援守三屯總兵楊肇基遣澤清來援,未至鐵廠一十五里,遇大兵,力戰,自辰至午不決。得濟師,轉戰至遵化,夾擊,遂得入城。敘功,加二級至副總兵。五年以侵克軍糧被劾,詔立功沖要地。六年遷總兵。其冬加左都督,恢復登州有功。八年詔統山東兵防漕。九年,京師戒嚴,統兵入衛,令駐新城為南北控扼,復命留守通州。加左都督、太子太師。
    十三年五月,山東大饑,民相聚為寇,曹、濮尤甚。帝命澤清會總兵楊禦蕃兵剿捕之。八月降右都督,鎮守山東防海。澤清以生長山東,久鎮東省非宜,請辭任。帝令整旅渡河,合諸鎮星馳援剿。
    十六年二月,賊圍開封久,澤清赴援。以硃家寨去汴八里,提五千人南渡,倚河為寨,疏水環之,欲以次結八寨達大堤,築甬道,饋饟城中。壁壘未成,賊來爭。相持三日,互有殺傷。澤清即命拔營去,惶擾奔迸,士爭舟,多溺死者。
    澤清為人性恇怯,懷私觀望。嘗妄報大捷邀賞賜,又詭稱墮馬被傷,詔賚藥資四十兩。命赴保定剿賊,不從,日大掠臨清。率兵南下,所至焚劫一空。寇氛日急,給事中韓如愈、馬嘉植皆謀奉使南歸。如愈常劾澤清,過東昌,澤清遣人殺之於道,無敢上聞者。
    京師陷,澤清走南都,福王以為諸鎮之一,封東平伯,駐廬州。時武臣各占分地,賦入不以上供,恣其所用,置封疆兵事一切不問。與廷臣互分黨援,干預朝政,排擠異已,奏牘紛如,紀綱盡裂,而澤清所言尤狂悖。王初立,即援靖康故事,請以今歲五月改元,又請宥故輔周延儒助餉髒銀。都御史劉宗周劾諸將跋扈狀,澤清遂兩疏劾宗周,且曰:「上若誅宗周,臣即卸職。」朝廷不得已,溫詔解之。又請禁巡按不得拿訪追髒,請法司嚴緝故總督侯恂及其子方域,朝廷皆曲意從之。
    順治二年四月,揚州告急,命澤清等往援,而澤清已潛謀輸款矣。大清惡其反覆,磔誅之。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清史列傳·逆臣傳》:劉澤清,山東曹縣人。明遼東寧前衛守備,遷山東都司僉書,加參將。本朝天聰四年,大兵攻明鐵廠,澤清來援;距鐵廠十五里遇我軍,轉戰至遵化,入城守。敘功,遷副總兵。五年,以侵軍糧被勘,令立功自贖。尋與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方登化、參將祖寬等復登州,遷總兵,加右總督;統兵防漕。十年,我兵入明昌平,澤清入衛,駐新城;移守通州,加左都督、太子太師。時山東饑民聚盜,曹、濮尤甚;澤清會總兵楊禦蕃剿捕。尋鎮山東防海。流賊李自成圍開封久,澤清以五千人赴援,渡河立營,與賊持三日,拔營歸;軍士爭舟,多溺死。每妄報大捷,又詭墜馬被傷;得邀賞。令赴保定剿賊,不從;由臨清大掠而南。給事中韓如愈嘗彈劾澤清,後奉使過東昌,澤清遣人殺之。
    李自成陷燕京,明福王朱田崧、潞王朱常淓俱避賊至淮安;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議立潞王,鳳陽總督馬士密結澤清及高傑等迎福王立之。時議設淮、揚、廬、鳳為四鎮,以澤清鎮淮北,經理山東,封東平侯;恃擁立功,幹預朝政。請以五月改元,又請宥故輔周延儒趙禁巡按不得訪拏贓物罪,又嚴緝故總督侯恂及其子方域;福王皆從之。兵部侍郎呂大器彈劾馬士英,澤清阿士英指,力詆大器陰懷異圖;大器乞休去。左都御史劉宗週,崇禎時以言事罷歸;福王起為原官。宗周疏稱時政,語侵澤清澤清遂詆其陰撓恢復,激變士心,並誣宗周與姜曰廣、吳甡等謀危君父,又私繕疏聯署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名上之。得功疏辯不與聞,傑、良佐亦雲不知;澤清氣。本朝順治二年四月,豫親王多鐸圍揚州,都統準塔分兵由徐州趨淮安;澤清率總兵馬化豹等五十馀人、兵二千、船三十迎降。九月,至京;賜居宅、衣服,授三等子爵。
    五年五月,曹縣賊首李化鯨、李名讓、張學允等擁立明裔朱鳳鳴養子李洪基為偽王,陷曹縣、定陶、武城、東明等處;上命英親王阿濟格往剿,擒名讓、學允等解京。得澤清密通化鯨書,許為內應。奏聞,得旨:「劉澤清系世襲一品官,破格恩義;或出誣陷,亦未可定。自後,不可私遣人往曹州等處;如曹州等處人來,亦即送出,以防誣陷」。八月,澤清遣人往東明與從子之乾、之檜書;事覺,命內院會同兵部鞫實,請治澤清罪。得旨:「劉澤清荷恩至厚,待曹縣事平,自見明白;可任其同妻子居住,止將劉之乾等拏來京」。九月,械之乾及化鯨、洪基至,鞫化鯨等為之乾煽誘,澤清潛主謀,寄書有「不可露我姓名」語。奏入,命內院會同六部研訊確議。遂磔於市,親屬流徙。
  3. ^ 明實錄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七十》:尤併防城內有變者,則臣門下中軍何可綱、旗鼓王良臣、都司僉書蕭昇、守備陳應元、寧前道中軍劉澤清、千緫(總)黃惟正也。
  4. ^ 《明實錄熹宗悊皇帝實錄·卷八十七》:升寧前道中軍守備劉澤清為山東邊春班都司僉書
  5.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五十七》:督理劉宇烈,嵐按王道純,監視太監呂直及總兵鄧玘、劉國柱、王洪,副總兵劉澤清,參將劉永昌、朱延祿等,監軍道楊作楫、推官汪惟效等,俱會於昌邑。
  6.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五十七》:督理劉宇烈誓師,以鄧玘為中營、劉國柱為左營、王洪為右營,以都司王文晟統輜重、督運糧草、渡新河而進,又命劉澤清等兵從平度州往俱約,以初六日抵萊州。
  7.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五十八》:訛傳三鎮皆沒賊,又使襲文晟之兵即攻昌城,宇烈火懼出走,青州惟楊作楫、汪惟效誓死不去已。而宇烈聞三鎮兵,故在以糧草既焚俾,撤兵就食。玘等半夜拔營閧然,而散賊乘之遂大敗,為所擄者無算,大砲火器悉棄與之。王洪、劉國柱逃回濰縣,鄧玘逃回昌邑時,劉澤清先抵萊州與賊接戰,傷其二指,救兵不至亦敗回平度州。三帥敗問至京師,中樞以官兵不可用,主撫議益堅。
  8.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六十》:一曰結聚之端,宜塞東省,曹濮之間有土寇、鄒滕之間有蓮妖、沂莒之間有礦賊、青濟之間有鹽徒,其心未嘗浬臾忘亂。但恐一露形跡,吏即操法,以繩其後。敢明白結聚耳,自東叛以來,大奸巨薦,乘機煽動。不以殺賊為號,即以自衞為名。成百成千團結不散,而罪弁劉澤清兵潰奔回,急於自贖,遂招十八寨舊夥一千二百名,呈請督臣批允給餉,以資其行。臣入境時,適總兵陳洪範督兵至濟南,仰遵皇上採取調度之,旨即以授洪範節制,速其東行,幸得帖然以往,而此外之招搖顧望者,政自不少也。澤清雖有潰逃之罪,而能使夥聚之眾受其鎢束,使過使詐,何所不可。若夫不繫,見將未奉明旨,而私相結聚者意欲何為,所當治以倡導之罪,急付軍法以杜姦萌。
  9.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六十二》:大典不可乃止議既定是日禡牙誓師,分三路而進,中路以關甯總兵金國奇等彝漢丁為前鋒,川營總兵鄧玘步兵継之共一萬二千人從灰埠入。南路以昌平總兵陳洪範、義勇副總兵劉澤清、密雲副總兵方登元馬步兵六千從平度入。
  10. ^ 《明史·卷二百七十六·朱大典傳》:國奇等至昌邑,分三路。國奇等關外兵為前鋒,鄧玘步兵繼之,從中路灰埠進。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平度進。
  11.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六十二》:山東行營兵乘勝攻黃縣復之時,官兵自沙河之捷勢甚盛,議攻黃縣,有貽書撫按勸持重者,大典、三賓皆不然其說。遂以二十八日進兵,仍令金國奇等,彛丁暨、鄧玘步兵由大路進發,陳洪範、劉澤清從南路截賊後,是日,國奇等抵北馬離黃縣三十里。賊傾巢出戰眾,號十萬馬賊,萬騎聯驢為陣,設伏左右,林中以待。前鋒祖大弼兵過之不覺,次靳國臣、吳襄等搜林中伏發,國臣等被圍。高起潛急召前鋒,並催後勁夾擊之。洪範等所遣馬兵亦至,賊大敗奔潰、斬萬三千級、俘八百馀人、墜海死者不知其數,賊始膽落鼠竄歸登城,是日官兵入黃縣。
  12.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六十三》:分陳洪範、劉澤清於西牆,吳襄、靳國臣、劉邦域、王憲等援軍。
  13.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六十三》:總兵吳襄、陳洪範、楊禦蕃、劉澤清,副將靳國臣、丘磊等分頭迎敵,直砍至西北城下,殺賊無數。賊從夾道奔逃,入城副將丁思信、王之綱等五員陣亡,吳襄身帶一箭,太監高起潛以聞。
  14. ^ 《明實錄·崇禎長編·卷六十五》:庚戌,帝念圍登將士暴露良苦,命賜皮衣及胖襖等物,仍先敘覬萊復黃功,以鼓舞之。於是朱大典擢右副都禦史,仍嵐撫謝三賓候京堂推用,金國奇擢都督同知、蔭一子錦衣千戶,吳襄復原職,陳洪範加太子大傅,鄧玘、劉澤清、斳國臣、祖大弼、張韜、祖寬、金良棟俱擢都督同知僉事,有差馀俱分別升賞。
  15. ^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盧象升傳》:於是迎祥圍廬州,不克,分道陷含山、和州,進圍滁州。象升率總兵祖寬、遊擊羅岱救滁州,大戰城東五里橋,斬賊首搖天動,奪其駿馬。賊連營俱潰,逐北五十里,朱龍橋至關山,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為不流。賊乃北趨鳳陽,圍壽州,突潁、霍、蕭、碭、靈璧、虹,窺曹、單。總兵劉澤清拒河,乃掠考城、儀封而西。其犯亳者,折入歸德。
  16. ^ 《明史·卷二百四十八·顏繼祖傳》:十一年,畿輔戒嚴,命繼祖移駐德州。時標下卒僅三千,而奉本兵楊嗣昌令,五旬三更調。後令專防德州,濟南由此空虛。繼祖屢請敕諸將劉澤清、倪寵等赴援,皆逗遛不進。明年正月,大清兵克濟南,執德王。
  17.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一》:冬十月庚寅朔,戒嚴京師守備。徵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留巡撫方一藻、朱國棟、陳祖苞分守。命總督宣、大盧像升以總兵楊國柱、虎大威進易州,其出左;且陛見。移青、登、萊、天津之兵出其右;檄總兵劉澤清以山東兵遏其前,高起潛為應援。
  18.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四》:起劉澤清右都督總兵官,鎮守山東。
  19.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四》:庚申,劉澤清大破李青山於石萊山。
  20.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五》:丁亥,令薊州東、西兩協唐通等合兵策應薊州,山東總兵劉澤清入援,太監盧九德防護鳳、泗。
  21.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五》:壬寅,清兵攻河間。明日,分向臨清、入霸州,兵備僉事趙輝死之。乙巳,入文安;丙午,自青縣趨長蘆;戊申,入臨清;壬子,入阜城,又入景州;甲寅,入河間,參議趙珽、知府顏胤紹、知縣陳三接死之。戊午,攻東昌,劉澤清禦之;遂西攻冠縣。
  22.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六》:二月,清兵掠壽光,攻德州;入武定、萊陽,殺故工部右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應亨、中書舍人趙士驥、知縣張宏等。壬午,劉澤清戰於安丘,卻之。
  23.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六》:丁未,宴入援總兵吳三桂、劉澤清、馬科等於武英殿。
  24.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七》:辛巳,命太監王坤督鹽兩淮;兵科右給事中韓如愈催餉江西、浙江,並改折贓物。如愈至東昌,劉澤清陰遣盜殺於車上,曰:『爾何為!論我劉將軍耶’!
  25. ^ 《明實錄·崇禎長編痛史本·卷二》:帝諭,劉澤清剿寇著勞,著再廕一子錦衣衞千戶,世襲。
  26. ^ 《明實錄·崇禎長編痛史本·卷二》:山東總兵劉澤清疏請開礦。帝言開採一事,原旨甚明,據奏青登等山處處皆礦。即著該道設法採取,用充本地之餉。總以與民相安,如有濫用奸徒,私侵冒破等弊,巡撫御史據實參治。
  27.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七》:封遼東總兵官左都督吳三桂平西伯、平賊將軍總兵左都督左良玉寧南伯、薊鎮總兵右都督唐通定西伯、鳳廬總兵左都督黃得功靖南伯,各給敕印。山東總兵左都督劉澤清進實職一級。
  28.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七》:甲午,召密雲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澤清方命移鎮彰德,因縱掠臨清,南奔。監軍禦史霍達奉命調勤王兵追澤清兵,不及。
  29. ^ 《明實錄·崇禎實錄·卷十七》:封劉澤清東平伯。
  30. ^ 《清史列傳·逆臣傳》:時議設淮、揚、廬、鳳為四鎮,以澤清鎮淮北,經理山東,封東平侯
  31. ^ 李清《南渡录》卷四:丁巳,進誠意伯劉孔昭、東平伯劉澤清皆為侯,加監軍僉事張文光太僕寺少卿。
  32. ^ 溫睿臨南疆逸史·勘本》卷二:丁巳,進劉澤清為東平侯。劉孔昭亦進侯爵;辭,許之。
  33. ^ 吴伟业《鹿樵紀聞》卷上·福王下:“劉澤清鎮淮安,與田仰(漕撫)酣飲,或問守禦,答曰:‘我為扶立福王而來,此地但供我息師,設或有事,我自擇一善處去耳!’嗚呼!承大變之後,而上下洩沓,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將及也,可哀也哉!”
  34.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十》:壬寅。授投誠唐通、左夢庚、鄭芝龍、董學禮、許定國、子爾安為一等精奇尼哈番劉良佐、為二等。精奇尼哈番。劉澤清、李本深為三等精奇尼哈番
  35.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十》:丁酉。定遠大將軍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疏報、大兵恢復曹縣。斬獲無算。生擒賊首。李名讓、張學允等。訊其作亂之由、皆雲劉澤清。曾致書、李化鯨、鼓惑賊眾倡導舉事。許以內應。將化鯨等、一併解京。事下所司。
  36. ^ 36.0 36.1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十》:劉澤清勾連曹縣叛賊。謀為不軌、事覺澤清並弟侄。及賊渠李洪基李化鯨、皆伏誅
  37. ^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劉澤清传》:順治二年四月,揚州告急,命澤清等往援,而澤清已潛謀輸款矣。大清惡其反覆,磔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