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隽湘(1916年11月27日—1999年5月3日)祖籍河北任丘,生于北京中国生物制品学家。[1]

1940年毕业于昆明同济大学医学院。

1942年参加汤飞凡领导的中央防疫处工作。

1940年代,首次在中国分离出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和发现伊凡氏锥虫,参与科恩氏低温乙醇血浆蛋白分离第10法的建立。

1948年获哈佛大学的研究奖学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应汤飞凡要求提前归国。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被指定为中央防疫实验处代理处长。

1951年,协助汤飞凡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生物制品规范(草案)。在研究严重烧伤败血症中提出“内毒素血症”的概念,并发现丙种球蛋白的治疗作用。

在从事生物制品生产研究的几十年当中,他创建和改进了多项工艺。1978年,倡导引进和大规模推广应用血浆单采术,解决了原料血浆的供应问题,对推动中国血液制剂工业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其子刘迪(1950年7月6日-2011年10月18日)是中国政治异见人士

资料

  1. ^ 其生平事迹可参阅百拇医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处发布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