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為臺灣清治時期所設之對應臺灣縣的官祀城隍廟,當時稱為「臺灣縣城隍廟」,位於臺南市北區。雖然其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但現在的廟宇建築是戰後1980年1月重建而成的[1][2]。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南市北區成功路238巷52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城隍勅封顯祐伯 |
建立时间 | 康熙五十年(1711年) 1980年1月 |
府城縣城隍夜巡 | |
---|---|
官方名称 | 府城縣城隍夜巡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儀式、祭典、節慶 |
詳細登錄資料 |
沿革
臺灣縣城隍廟由臺灣縣知縣張宏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捐俸興建,最初位置是在東安坊的縣署北邊[註 1],因為未留下相關記載而無法得知當時的規模[1][4][3]。乾隆十年(1745)知縣李閶權捐資修繕,並砌城隍廟前石道[4]。後來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將廟移到了鎮北坊赤崁樓右邊,但隔年(1751)魯鼎梅又移到了縣署北邊[1][4]。之後屢次修建[註 2],其中知縣薛志亮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修建兩廊,擴大了廟宇規模[1][4]。同治十三年(1874)府城設有團練總局,並將府城內外分六段,其中的北段保甲局即設於縣城隍廟[4]。
而在日治時期,該廟被日軍佔用,後改為陸軍衛戍病院宿舍[1][4]。之後日軍通知領回廟產,但當時的主事者對日軍感到畏懼不敢前往,致廟產為臺南慈惠院接用[4]。後來因附近居民踴躍捐資,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9月用140圓向陸振芳購買今址上的民房改建成廟宇[1][2][4]。後來該廟再次重建,於昭和七年(1932年)完工[2]。
二次大戰後,該廟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4月重修落成且舉行祈安建醮法會,兩年後(1968年)又增建地藏王殿[1][2][4]。之後因為廟樑腐朽,該廟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9月募款重修,於六十九年(1980年)1月完工而成今貌[1][2]。
廟況概述
縣城隍廟現為一進三開間建築,門楣上書寫「爾來了麼」,於正殿則有對聯「陽報.陰報.善報.惡報.速報.遲報.豈曰無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莫云不知」。正殿神龕供奉「顯祐伯城隍尊神」,兩旁從祀文武判官與七爺八爺,而正殿兩邊則為二十四司。而在廟宇左側,則為地藏王殿[1][2]。
此外在縣城隍廟內留有過去社稷壇與山川壇祭祀時所用的「社之神」、「稷之神」、「風雲雷雨之神」、「山川之神」與「城隍之神」等木質神位[1]。
祭典活動
其他
註釋
參見
參考來源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黃伯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6年2月: 86-91. ISBN 986-7630-71-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凌淑菀. 《臺灣城隍信仰的建立與發展(1683-1945)》. 國立中正大學. 2003: 174頁.
- ^ 3.0 3.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79頁. ISBN 957-30880-4-5.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台南首邑縣城隍廟.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2) (中文(臺灣)).
- ^ 謝奇峰. 《圖解台灣神明圖鑑》. 晨星. 2014-08-23: 122、123. ISBN 978-986-177-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