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佩達起義

克萊佩達起義為1923年克萊佩達地區(又稱梅梅爾領地)爆發的起義。克萊佩達地區與德國的東普魯士尼曼河相望,凡爾賽條約將其自東普魯士分出,歸屬國際聯盟託管[1],暫時由法國政府負責管理[2]。此地屬於小立陶宛,有許多講立陶宛語普魯士立陶宛人居住[3],且包括戰略地位重要的克萊佩達港英语Port of Klaipėda(立陶宛出波羅的海唯一的港口),因此立陶宛共和國相當希望能佔領此地[1]。1920年召開的大使會議英语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中,一普魯士立陶宛人組成的使團試圖說服與會各方將克萊佩達交給立陶宛而未果,會議仍將克萊佩達劃為與但澤地位類似的自由市,立陶宛便決定策劃起義以佔領此地[4],於11月20日的一場秘密會議中敲定計畫[5]

克萊佩達起義

克萊佩達地區東普魯士北部的地圖,其中梅梅爾領地(Memelland)即克萊佩達地區
日期1923年1月10日至15日
地点
克萊佩達地區
55°42′N 21°08′E / 55.700°N 21.133°E / 55.700; 21.133
结果 克萊佩達地區併入立陶宛
参战方
法國 法國
立陶宛 立陶宛
立陶宛來福槍兵聯盟英语Lithuanian Riflemen's Union
克萊佩達地區理事會英语Directorate of the Klaipėda Region
支持: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
苏联 蘇聯
指挥官与领导者
加布里埃爾·佩蒂斯內立陶宛语Gabriel Petisné 埃內斯塔斯·加爾瓦努斯卡斯英语Ernestas Galvanauskas
溫卡斯·克雷維-米茨科維丘斯英语Vincas Krėvė-Mickevičius
尤納斯·巴德里斯英语Jonas Budrys
埃爾德蒙納斯·西蒙奈蒂斯英语Erdmonas Simonaitis
兵力
約250人 約1400人
伤亡与损失
2人死亡 12人死亡
里姆凱英语Rimkai車站附近的起義軍
參與起義的群眾
立陶宛軍隊進入克萊佩達

1922年底,數名立陶宛方的人員進入克萊佩達,在各城鎮發表愛國演說[6],組織了數個以「解放小立陶宛」為宗旨的委員會,12月18日成立了解放小立陶宛最高委員會(SCSLM)[7],1月7日最高委員會發表宣言,指克萊佩達的立陶宛人被外國人迫害,呼籲他們拿起武器抗爭,並請求立陶宛來福槍兵聯盟英语Lithuanian Riflemen's Union支援,後者於1月9日進入克萊佩達[8]。1月10日最高委員會週邊已集結了近萬人(5%至7%的人口)[9]。起義幾乎未被託管當局與警方鎮壓,最終建立了親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理事會英语Directorate of the Klaipėda Region[10],並請求依民族自決原則併入立陶宛,成為該國的一個自治區[11]立陶宛議會於1月24日批准。國際聯盟承認既成事實,1923年2月17日將克萊佩達地區移交給立陶宛共和國,作為其與波蘭戰爭中失去維爾紐斯地區的非正式補償[12],1924年5月簽署《克萊佩達協定英语Klaipėda Convention》,正式承認立陶宛對該地區的主權[12],為立陶宛重大的外交勝利[13]

1939年,納粹德國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割讓克萊佩達地區[14],立陶宛被迫接受[15]

參考文獻

腳註

  1. ^ 1.0 1.1 Eidintas, Žalys & Senn 1999,第86頁.
  2. ^ Eidintas, Žalys & Senn 1999,第87頁.
  3. ^ Cienciala & Komarnicki 1984,第207–208頁.
  4. ^ Šilas 2003,第181頁.
  5. ^ Eidintas, Žalys & Senn 1999,第90頁.
  6. ^ Jurgėla 1990,第72頁.
  7. ^ Šilas 2003,第183頁.
  8. ^ Safronovas 2009b,第756頁.
  9. ^ Clinchant, Aloisi & Fry 1923,第106頁.
  10. ^ Žostautaitė 1992,第51頁.
  11. ^ Gliožaitis & Šukienė 2009,第422頁.
  12. ^ 12.0 12.1 Senn 1966,第111頁.
  13. ^ Gerutis 1984,第212頁.
  14. ^ Gerutis 1984,第213頁.
  15. ^ Eidintas, Alfonsas; Vytautas Žalys; Alfred Erich Senn. Ed. Edvardas Tuskenis , 编. Lithuania in European Politics: The Years of the First Republic, 1918-1940 Paperback.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9-09: 161–166. ISBN 0-312-22458-3.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