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 (姜姓)
伯夷,姜姓、呂氏,《書經·周書·呂刑》中周穆王回憶上古說「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惟殷于民。」以及「非時伯夷播刑之迪?」伯夷於帝堯時輔佐政務,掌管禮儀;帝舜時代,擔任秩宗,典三禮[1];佐禹治水有功。[2]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帝堯賜伯夷姓姜、氏呂,封為呂侯[3][4];封疆南陽宛縣之西(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王村鄉),建立了呂國[5];歷夏朝、商朝,世有國土;商末時代,吕尚輔助武王,滅商有功,周朝初年封為侯爵;封疆臨淄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建立了齊國[6][7];春秋時代,申國被楚國滅國,南陽呂國害怕楚國攻打,舉國東遷,在河南新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西南),建立了一個小國(史稱東呂國),東呂國後來被宋國所併吞。[來源請求]
參考资料
- 《潛夫論》志氏姓:炎帝苖冑,四嶽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
- 《路史》卷十三、後紀四:伯夷為虞心呂,且功於水,封呂,生嵗十二泰嶽,襲呂,餘列申、許,堯代有許繇;泰嶽生先龍,先龍生玄氐。
- 《路史》卷二十四、國名紀:呂,圖經以新蔡為古呂國,蓋後來之呂,近申。
- 《春秋左傳》成公七年:楚圍宋之役,師還,子重請取於申呂,以為賞田,王許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
-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田氏卒有齊國,為齊威王,彊於天下。
- 《萬姓統譜》卷七十五、上聲:呂,河東羽音,…有呂尚復為氏,又望出東平。
参考
-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舜曰:『嗟!四嶽,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
- ^ 《國語·周語下》:「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
- ^ 《資治通鑑外紀》卷一、包犧以來紀: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封於申、呂,即伯夷也。
- ^ 《潛夫論·志氏姓》:「昔堯賜契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姜』,氏曰『有呂』。」
- ^ 《路史·卷二十四·國名紀》:「呂,侯爵伯夷之封,杜預謂在南陽宛西。」
- ^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遷九鼎,脩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 ^ 《路史·卷二十四·國名紀》:「齊,侯爵伯陵氏之故國,以天齊淵名;呂尚復封,都營丘,今青之臨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