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学派
(重定向自事功學派)
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一个儒家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呈鼎足相抗之势。因成型及发展于永嘉(今温州)地区,代表人物又多为永嘉学者,故称为“永嘉学派”。
历史
渊源于北宋庆历年间的王开祖、丁昌期流派,永嘉地区学者辈出,史稱“温多士,为东南最”[1]。元丰年间,周行己与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就学于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2]。到南宋时,在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徐谊等永嘉学者手中形成学派,后叶适集永嘉学派前辈之大成[3],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南宋的学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宗羲稱“濂洛之统合诸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数学、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璧,自来儒林所未有也”[4]。
背景
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工商业经济发达,出现数量众多的富商、富工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他们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买卖自由,尊重富人,并希望能减轻捐税,发展商业。这和宋代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的发达、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内容
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亦是永嘉学派最大的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某些道学家的空谈义理或是无条件的付出。
- 认为“道不离器”,反对“专以心性为宗主”,对董仲舒提出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表示异议,曰:“既无功利,则道义者无用之虚语尔。”
- 继承了传统儒学中“外王”和“经世”,提倡“学与道合,人与德合”,杰出人物应是“实德”和“实政”的结合。
- 论述了“夷夏之辨”与“正恶之辨”的区别,突出金兵入侵的非正义性,强调抗击金人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 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
- 反对传统“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业与商品经济,并指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
評價
代表人物
注釋
- 杨际开:〈从道德主体到法政主体——以程朱理学与永嘉事功学之间的交汇与转换为线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早坂俊广:〈关于《宋元学案》的"浙学"概念——作为话语表象的"永嘉"、"金华"和"四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