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式105mm榴彈炮
九一式105mm榴弹炮(日语:九一式十糎榴弾砲/きゅういちしきじっせんちりゅうだんほう)是日本陸军在1930年代初期使用的榴弹炮。並在二战期间使用的主力轻榴弹炮。主要由野砲兵連隊(军队符号:A)使用,即师团炮兵。
九一式105mm榴弹炮 | |
---|---|
类型 | 榴彈炮 |
原产地 | 法國 大日本帝国 |
服役记录 | |
使用方 | 大日本帝國陸軍 |
参与战争/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法国施耐德 |
研发日期 | 1924年至1930年 |
制造数量 | 1100門左右 100門左右(機動)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500kg 1750kg(機動) |
槍管长度 | 2090mm |
炮彈 | 破甲榴彈 十四年式鋼性銑榴彈 九一式鋼性銑榴彈 九一式榴彈 九五式榴霰彈 九五式燃燒彈 等 |
射击仰角 | -5 ~ +45度 |
回旋角度 | 左右20度 |
槍口初速 | 454公尺/秒 |
最大射程 | 10800米 |
供弹方式 | 手動裝彈 |
概述
一战期间的欧洲战线,除了常规的75mm野战炮外,各国還將100mm轻型榴弹炮合并为师屬炮兵彰显威力。日本認為有必要研制一种师炮用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該榴弹炮可以像野战炮一樣由6匹战马拖曳。1920年“参第398号”兵器研究方针确定了新榴弹炮的规格。1924年,陆军要求法国施耐德制造,若结果良好,日本将购买300門炮。
试制炮于1930年完成,同年年底至次年年初从法国运来5支。經测试後普遍认为性能良好,1931年订购了300门炮。于1933年3月制式并国产化。
閉鎖機是标准的水平鎖栓式,使用可變式分離藥筒,按火藥量順序排列:1號、2號和3號。它采用开腿式炮架,前部炮架变得更轻,为同代设计中操作重量最轻的炮种之一。因為直接采用法国设计,以当时日軍的体格來說过于沉重[1],也有人指出各部分都缺乏人体工学[2] 。
1936年,开始全面部署,并作为炮兵的主要武器,但是1940年后,野战炮和山炮的生产极为简陋。原本效仿德国陆军的体制,使炮兵的炮由九一式和九六式15厘米榴弹炮组成,但由于戰爭局勢的变化,導致太平洋战争時大部分的师级火炮都是库存的野战炮[a]。
穿甲能力
以穿甲弹为例,九一式在1500米可穿透63毫米,1000米為70毫米,500米為76毫米,在100米为83毫米。根据1945年美国战争部的资料,缴获該炮時使用穿甲弹測試,在命中90度角的情況下,射擊距离为750yd(約685.8米)/2.7in(約穿透69mm)、500yd(約457.2米)/2.8in(約穿透71mm)、250yd(約228.6米)/2.95in(約穿透75毫米)[3]。(根据1945年吕宋岛的作战报告,「无论打到哪里,近距离都有效」[4]。使用的弹药类型未知。)
若使用3型穿甲高爆弹,在1000米距离可穿透120毫米,在500米則可穿透80毫米[5] 。大阪兵工厂枚方工廠制造了大约9000枚3型穿甲高爆弹[6]。
機動化
1933年开始将此炮作为坦克师机动火炮的牵引车,1935年,機動91式105mm榴弹炮正式制式化。但因延迟成立机动炮兵连队,实际生產到1941年才开始。
射击性能與常规的九一式榴弹炮相同,但配备了板簧懸吊系統和无刺輪胎,最大速度为40公里/小时。炮车的重量增加了约250千克,但因牽引時不連接前車,因此實際操作重量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