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府
龙泉府為遠東地區中世紀古國渤海国五都之一,稱上京,位于今中国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之渤海镇;《新唐书》[1]称此处原为“肃慎故地”。领四州(龙州、湖州、渤州、铜州独奏州)。
历史
公元755年左右(天宝末年),渤海国国王文王大钦茂将渤海国都从“旧国”(敖东城)迁徙至北去三百里、位于忽汗河东的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三十余年后又将国都迁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八连城),其间一度又以中京显德府为都(今吉林和龙西古城),第五代成王大华玙在公元794年—公元795年间将国都从东京龙原府迁了上京龙泉府,直至渤海国灭亡。[2]
特点
上京龙泉府无论从布局、风格、形制都仿效唐长安城,但规模逊于长安。长安城总面积约为84平方公里,城周周长为36745.4米,而上京龙泉府总面积(连郭城)约为15.93平方公里,(郭城)周长约16313米,隋唐长安城面积约为渤海上京龙泉府的5.27倍,周长约为其2.25倍。[3]
上京龙泉府的规模也小于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都城平城京(主体东西4.3公里,南北4.8公里;外京东西1.6公里,南北2.1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平安京(东西4.5公里,南北5.2公里;总面积约23.4平方公里)。
构造
上京龙泉府由山外郭城、宫城、王城三部分组成。
外郭城
平面呈长方形,总长16296.50米,城墙残高高出地面约2—3米,墙外有护城河。有门十个,东西各二,南北各三,东、西、南、北门互相对直,全城共有土筑街道十一条,其中有连接十个城门的五条笔直的中心道路,以及东西三条大道,一条环形道,路面宽窄不一。中央大道,有如长安的朱雀大街,宽110米,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区,两区建有坊市,各坊四面有墙,坊有大有小,大多数是四个里坊为一个单元,一坊又有若干院落,坊市布局规整,估计全城共计八十一个以上。[2]
宫城
位于外郭城北部中央,平面呈长方形,周长3986米,有南北二门。宫城可分东、西、北、中心四区,各区以城墙相隔。宫城中心区周长2680米,有南北二门,百姓称南门为“五凤楼”。中心区又可分为中、东、西三部分,中区在一条中轴线上,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址七座。宫城的北、东、西三面为禁苑,有水池、假山、亭榭。[2]
王城
在宫城南,与宫城相隔一条街道。王城呈长方形,有东、西、南三门。王城可分中、东、西三区,在东、西区内已发现十处官署遗址,中区地势平坦,可能是广场,兼作宫城南门与王城南门之间的通路,因此未发现任何遗址遗物。从王城的位置与布局来观察,应是渤海中央统治机构的所在地,相当于唐之皇城。[2]
建筑
上京龙泉府的建筑一般是夯土筑基,青瓦铺顶,土坯砌墙,外涂泥幛,再覆抹白灰,部分官署和寺庙还施以彩绘,以绿琉璃瓦铺顶。
宫殿建筑的四周设有回廊,廊下有散水,台基高于地表,部分台基周围以石砌筑,有的石墙外还砌以青砖。庙宇多为庑殿式或歇山式。
王承礼的《渤海简史》中认为:“上京城池巍峨,街道坊市井然有序,建筑错落有致,宫殿搭配庙宇,鸱尾竖起,宝珠居中,绿瓦彩柱,一派宏伟壮观的气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