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加尼克效應
心理學理論
(重新導向自蔡加尼克效應)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蔡加尼克效應(英語:Zeigarnik effect),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得名於蘇聯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相較於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比較容易記得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斷的工作。在格式塔學派中,也用蔡氏效應來陳述格式塔現象,而且不只是一種概念上的效應,在認知上也有類似的情形[1]。
簡介
蘇聯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最早是因她的教授庫爾特·扎德克·勒溫而研究此一效應。庫爾特·扎德克·勒溫注意到服務生比較容易記得還沒結帳的點菜單。但在顧客結帳之後,服務生就不記得點菜單的細節了。蔡加尼克設計了一連串的實驗來找出此現象底層的機制。蔡加尼克的研究報告在1927年發表到《心理學研究》期刊上[3]。
記得未完成任務的好處可以用勒溫的場域理論說明:已經開始的任務會產生一些和任務有關的張力,會提昇相關內容的認知可及性[4]。只要任務完成,任務相關的張力就會釋放,但若任務被中斷了,張力會繼續。若張力持續存在,相關內容的資訊會更容易取得,也就更容易記得[4]。
依照蔡加尼克效應,會建議學生暫停其學習,從事另一個不相關的任務(例如學習不同學科,或是玩遊戲),其記憶效果會比一直學習某一學科,中間沒有中斷的學生更好(McKinney 1935; Zeigarnik 1927)[5][6]。
蔡加尼克效應與初戀情結
蔡加尼克效應與初戀常常連在一起,人們在青春期戀愛時大多都是純潔而美好的,並且都是懷著與對方天長地久的心態。然而,初戀往往都是稍縱即逝。根據蔡加尼克效應,人們比較容易記得未完成的事情,因此初戀都是留給自己的印象最深刻。[7]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cf. Kurt Koffka,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1935, pp 334ff.
- ^ Ovsiankina, Maria. Die Wiederaufnahme unterbrochener Handlungen [Resumption of Interrupted Tasks].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January 1928, 11 (3/4): 302–379. S2CID 147359058. doi:10.1007/BF004102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德語).
- ^ Zeigarnik, Bluma. Das Behalten erledigter und unerledigter Handlungen [On Finished and Unfinished Tasks] (PDF).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1938, 9: 1–8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4 December 2021) (德語). pp. 300-314 in W. D. Ellis (Ed.), A Sourcebook of Gestalt Psychology,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 ^ 4.0 4.1 Lewin, Kurt.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Selected Paper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35: 243ff. ISBN 978-0-07-037451-5. OCLC 760465262 (英語).
- ^ Zeigarnik, Bluma. Das Behalten erledigter und unerledigter Handlungen [Remembering completed and uncompleted actions] (PDF): 300–314. 19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4 December 2021) (德語).
- ^ McKinney, Fred. Studies in the Retention of Interrupted Learning Activit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April 1935, 19 (2): 265–296. CiteSeerX 10.1.1.66.8781 . doi:10.1037/h0056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y 2019).
- ^ 躍青. 每天要看的快樂心理學. 中國大陸: 崧燁文化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