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

中国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
(重定向自金湖縣

金湖县中国江苏省中部、高邮湖西,为中国江苏省下辖县,现由淮安市代管。南邻接安徽省天长市。1960年,由宝应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析置金湖县。縣人民政府駐黎城街道建設路109號。区域总面积为1,377.73平方公里。

金湖县
坐标:33°01′02″N 119°00′27″E / 33.01718°N 119.00742°E / 33.01718; 119.00742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江苏省淮安市
設立1959年10月
政府駐地黎城街道
政府
 • 县委书记贺宝祥
 • 县长徐加晔(代理)
面积
 • 总计1,377.73 平方公里(531.9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289,456人
 • 密度210人/平方公里(544人/平方英里)
 • 城镇177,633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211600
電話區號517
車輛號牌苏H
行政区划代码320831
網站金湖县政府网

地理位置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方位在长江以北、苏北灌溉总渠以南、洪泽湖以东、大运河以西。地理坐标为北纬32047'~33013',东经118053'~119022'。地处两省三市之交,东与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市接壤,南与安徽省天长市相邻,西与盱眙县洪泽县交界,北与洪泽县毗邻。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东部、南部是湖荡相间的湖积平原,约占陆地面积73%,地面真高在9.6米~5.5米之间;西南部为缓坡丘陵,约占陆地面积27%,地面真高在35.4米~5.5米之间。

历史沿革

  • 秦朝,实行郡县制,属东海郡东阳县
  • 西汉,初属东阳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由东阳县析置高邮县,今县境金南塔集一线以南地区属之,余属东阳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东阳县析置射阳平安县,建平安城,今县境金南、金沟、塔集、天堂集一线以北地区属平安县,该线以南属高邮县,戴楼一隅属东阳县
  • 王莽时期,改平安县为杜乡县,高邮、东阳无变。
  • 东汉,恢复平安县,高邮、东阳县如故。
  • 西晋,平安并入射阳县。县地分属射阳、高邮、东阳三县。
  • 东晋,境内三阿侨置幽、兖二州。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与东晋在境内发生“三阿之战”。
  • 南北朝时期,南齐于平安城置安宜县,于石鼊城立阳平郡。南梁于安宜城置东莞郡,并由石鼊城移阳平郡来治。高邮析置竹塘、三归县。南陈废东阳县,安宜、高邮如故。北周以石鼊城置石鼊县,原属东阳县的今戴楼一隅改隶石鼊县
  • 隋朝初,石鼊县并入安宜县。高邮县无变。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冬,杜伏威率领的起义军攻克安宜城。安宜城遭杜伏威屠焚。
  • 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宜县移驻大运河以东之白田(及今宝应县城),唐上元三年改安宜为宝应县。地分隶宝应、高邮二县。
  • 宋朝,宝应、高邮县如故。元朝,改高邮为府,改宝应为安宜府。安宜府寻废,仍宝应县。
  • 明朝,高邮改府为州,宝应仍为县。
  • 清朝,宝应县、高邮州无变。
  • 中华民国,宝应县如旧,高邮改州为县。1943年2月-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组建抗日联合政权,设立天高县,管辖今天长、高邮、金湖的部分乡镇[2]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4月隶高邮县的部分(时叫闵塔区)划属宝应县。同年宝应县在宝应湖西地区(即今之金湖县域)设立“湖西工委”暨“湖西办事处”,结束了东南一隅(闵桥镇塔集镇)长达2076年的隶属高邮县(州)的历史。1959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设立金湖县,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全体第100次会议通过设立金湖县的决定。

2019年,因疫苗过期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

得名

1959年10月建县时取名“金湖”,其原因:一是因为县境内有汜光湖,而汜光湖在古代称为“津湖”,于是用“津湖”的谐音“金湖”作县名;二是因为“金湖”又可解作“出金子的湖”,可以日出斗金,象征县内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赞赏,选定“金湖”。

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金”取名于县境内“金沟镇”的首字,这个镇原先被确定县城所在地,因1959年夏季发水被淹,备选的“黎城镇”成了县城所在地,一直至今。 而后面的“湖”得源于县内外的湖泊众多(西侧洪泽湖,南临高邮湖,东枕宝应湖,北抱白马湖)而来。

气候

金湖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均较丰富。

气温:年平均温度14.6℃。近年来,极端最高气温36.9℃,出现在7月中旬;极端最低气温-7.5℃,出现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日数为5天左右,出现在7、8两月。四季年平均气温:冬季为2.2℃,春季为13.8℃,夏季为26.1℃,秋季为16.1℃。

降水:年均降水量1085毫米。全年降水日数110天左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0天左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5天左右。四季年平均降水量;冬季为76.3毫米,春季为206.5毫米,夏季为531.5毫米,秋季为179.3毫米。

日照:年均日照总时数2200小时。四季年平均日照时数:冬季468.8小时,春季为537.3小时,夏季为603.5小时,秋季为529小时。

交通

行政区划

金湖县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5个[3]

黎城街道、​戴楼街道、​金北街道、​金南镇、​塔集镇、​前锋镇、​吕良镇、​银涂镇、​宝应湖农场、​复兴圩农场、​粮棉原种场和金湖经济开发区。

境内还设有国有农林场圃7个,部队农场3个。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运西副食品生产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73106部队泗湾湖副食品生产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农场、江苏省宝应湖农场、江苏省复兴圩农场(后两场属省农垦集团公司)、华东石油地质局六普大队农场、金湖县稻麦原种场、金湖县粮棉原种场、金湖县果园、金湖县林场。   

人口

2002年底,金湖县总户数126623户,总人口359218人。家庭户规模为2.84人。城镇常住人口(即原“非农业人口”)93059人。截至2008年,金湖县城市化率为41.3%。  

2009年末,金湖县总人口13.09万户、36.27万人。黎城镇面积66平方公里、人口109852人,金南镇面积102.01平方公里、人口36068人,闵桥镇面积67.91平方公里、人口23216人,塔集镇面积42.21平方公里、人口25699人,银集镇面积51.09平方公里、人口20737人,涂沟镇面积58.98平方公里、人口24786人,前锋镇面积73.29平方公里、人口27699人,吕良镇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口21645人,陈桥镇面积54.86平方公里、人口25599人,金北镇面积66.67平方公里、人口22110人,戴楼镇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22029人。  

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湖縣常住人口為289456人,佔淮安市的6.35%。

金湖县县域总面积1393.8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73.7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20.08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3.46万公顷(上报)。

文化

2012年政府换届以来,新届政府拟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对旅游方面的投入。全面建设三河滩,建设了荷花广场,加大开发,此举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

荷花荡,前届政府建立的旅游风景区,在于闵桥镇。新届政府将雄心勃勃建立“中国荷都”,于每年6月邀请众多明星举办荷花节,借此增强文化影响力,一方面,金湖的荷文化推进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因为邀请明星的出场费问题而被本地人所反感。

尧帝公园,2009年6月动工,2010年竣工,占地4.3万平方米,投资30亿。配合2011年在城南新区建立的尧帝古城,官方以“尧帝故里”依据于《史记索隐》记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古代“三阿”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金湖县塔集镇,尧帝的幼年及少年时期都是在三阿度过的。

环境问题

理士电池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11日投产,坐落于江苏省金湖县工业园区,占地280亩,投资3500万美元,年产值十多亿人民币,在职员工4000余人,生产汽车、摩托车、电动车、通讯、工业机械套等专用铅酸蓄电池产品。期间,多次因为偷偷排放含铅废水,被居民投诉。2017年12月19日,绿色江南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全国最大铅酸蓄电池出口商涉嫌偷排含铅废水—江苏理士电池有限公司污染调研报告》,其中提到江苏理士电池有限公司用管子向场外偷排强酸性含铅废水,同时提到2个土壤样本委托第三方检测pH值呈强酸性,含铅量分别为4610毫克/千克、1990毫克/千克[4]金湖县环保局未检测绿色江南报告中发现受到污染的土壤点位,却得出理士电池周边土壤“均符合国家相应执行标准”的结论[5]。此调查结果在本地金湖论坛中使得众多网民表示不满。

参考文献

  1.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抗战时期天高县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2-05.
  3. ^ 2023年金湖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4. ^ Sina Visitor System. weibo.com. [201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5. ^ 关于第三方对理士电池检测情况的通报. www.jinhu.gov.cn. [201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