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越,又作荊粵,也被稱為楚越,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古代民族,為百越之一。其先為揚越,因為與荊蠻居住相近,隨著楚國勢力擴大,將他們併入領土,慢慢與荊蠻混居,因此也被視為是荊蠻之一。
概論
在商朝時,長江中下游與漢水流域之間,原居住著被稱為揚越的族群,也有稱為夔越的越人,與荊蠻混居。在周惠王時,楚國熊渠向南發展,與荊蠻居地相近的越人,歸附於楚國,因此稱為荊越[1][2]。
在戰國末年,仍然有荊越這個稱呼[3]。
註釋
- ^ 《廣東新語》卷2〈地語〉〈越〉:「《元命苞》云:『牽牛流為揚,分為越國。』故越號『揚越』,謂揚州之末,上揚之越也。……曰『揚越』者,始周武王時。曰『荊越』者,以在蠻荊之南,與長沙接壤,又當周惠王時歸附於楚也。若『蠻揚』,則始於湯也。」
- ^ 《廣東新語》卷17〈楚庭〉:「越宮室始於楚庭。初,周惠王賜楚子熊惲胙,命之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於是南海臣服於楚,作楚庭焉。越本揚越,至是又為荊越,本蠻揚,至是又為蠻荊矣。地為楚有,故築庭以朝楚。」
- ^ 《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