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制錢
北宋宣和年間,爆發方臘之亂,宋廷军政费支出浩繁,发运使兼经制使陳遘以軍費不足,加徵賣酒、印契钱(典賣田宅)、头子钱等杂税七种,以充軍需。因為是经制使的建议,故稱經制錢[1]。杨万里《转对札子》:“民之以军兴而暂佐师旅征行之费者,因其除军帅谓之经制使也,於是有经制之钱。既而经制使之军已罢,而经制钱之名遂为常赋矣。”
绍兴初年經制錢與經制使一度废除,绍兴九年(1139年)又復置。绍兴五年,總制使翁彥國又另立名目徵稅,稱總制錢,二者合稱經總制錢。除此之外,宋朝的雜稅還有月桩钱、板帐钱、二税盐钱、蚕盐钱、丁盐钱、免夫钱、僧道免丁钱[2]、秤提钱、市例钱[3]、折估钱[4]、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等。
注釋
參考書目
- 《宋史·食货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