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志长编
《渤海国志长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金毓黻的代表著作,是研究渤海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渤海国志长编 | |
---|---|
全名:《渤海國志長編》 | |
作者 | 金毓黻 |
类型 | 通史 |
语言 | 文字:中文 |
成书年代 | 1934年 |
主题 | 记载渤海國历史的通史 |
發行信息 | |
连载状态 | 卷數:20卷 |
出版地點 | 中國 |
成书动机
在《渤海国志长编》之前,东亚还有一些关于渤海国历史的著作,但金毓黻对这些著作都不甚满意,如他在读过唐晏的《渤海国志》后,认为“前人论渤海事讹谬太甚,久思正之,未暇为也。近日有暇,拟赓此业。”[1]对于渤海国的来龙去脉,金毓黻认为应该表述完备:“思肃慎遗族之立国规模启于舍利(渤海),盛于完颜(金),极于爱新(清)。金、清二史既有成书,而渤海一国之史尚付缺如,窃以病诸”[1]。
金毓黻年轻时所处的时代,清廷衰亡,列强入侵,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众多中國知識分子更加重视边疆问题的研究,“溯自逊清之季,国人怵于外患日亟,多喜谈边疆地理”[2]。金毓黻受此影响也投入到中国东北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当中。
成书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金毓黻被日军软禁,后被释放,改为在外监视。在被监视期间,金毓黻开始并完成了《渤海国志长编》(2O卷,补遗1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在此期间,金毓黻拒绝了在满洲国政府内任职的机会,后于1936年辗转来到上海,并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南遷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教,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内容
《渤海国志长编》全书二十卷,包括:总略上、总略下、世纪、后纪、年表、世系表、大事表、属部表、宗臣列传、诸臣列传、士庶列传、属部列传、遗裔列传、地理考、职官考、族俗考、食货考、文徵、丛考、余录。
全书后附有补遗、渤海遗裔考、征引书目及二幅地图,共计约44万字。
总略上、下
以编年体的方式,按照时间先后,将中外各个时期有关渤海的史料排列起来.材料来自于各部典籍,没有修改润色,展现了渤海史料的原貌。
世纪
以编年的方式记载了大祚荣、大武艺、大钦茂、大元义、大華璵、大嵩璘、大元瑜、大言义、大明忠、大仁秀、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锡、大瑋瑎、大諲譔共l5世渤海王的主要事迹。
后纪
记载东丹国王耶律倍的主要事迹。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为契丹926年灭渤海后在渤海旧地建立的契丹平行国国王,耶律倍可以和耶律阿保机一样享有天子服饰,单独使用甘露年号。金毓黻对于为耶律倍作后纪给予这样的解释:“盖东丹既建,仍用渤海之制以治其土,臣其臣,子其民,是渤海虽灭,犹未灭也。东丹臣民之往异国者,尝自称日渤海,而异国之记载,亦日渤海使来,不日东丹 ,基于这样的原因,设立后纪。
年表
以表格的方式记载渤海、东丹国的历史纪年。年表中虽然没有具体史事,但却提供了渤海国详细的历史脉络,便于考察渤海与同时期其他政权的历史演变。
世系表
以表格的形式记载大祚荣到大諲譔各王接受唐朝册封、嗣立等事宜。
大事表
属部表
以表格的形式记载渤海国、东丹国的属部臣属唐朝、向唐朝纳贡等情况。
宗臣列传
记载47位渤海大氏宗族的事迹。
诸臣列传
记载107位渤海大臣的事迹。
士庶列传
记载8位渤海士庶人物的事迹。
属部列传
记载渤海黑水部、拂涅部、虞娄部、越喜部、铁利部的兴衰情况。
遗裔列传
记载渤海灭亡后在东丹国、辽、金等政权中为官的150位原渤海人士。
地理考
主要记载渤海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建置、地理沿革等情况。
职官考
记载渤海、东丹国、契丹所置渤海官职的名称、职掌。
族俗考
主要记载渤海国的种族、姓氏、风俗。
食货考
主要记载渤海国出产和外来的各种物品,分别为“俗之所贵者”,如“太白山之菟”;“见于朝聘者”,如“虎皮”;“见于记载者”,如“麦”;“日本所赠者”,如“绢”;“东丹国十三年,遣使以羊、马鬻於南唐,以其价市物如左”,如“茶”。
文徵
共分八类209篇,分别为唐敕、表、国书、诗、铭、序、书状、遗裔之文。
丛考
本部分实为考史之作,“余撰渤海国志既竟,复穿贯众说,考其异同,得一百馀事,命日丛考”[3]。丛考共分六部分内容—— 释义、明例、考异、存疑、正误、互证。
余录
其内容是总略的补充,分别为棘褐、长庆宣明历、渤海乐、海东逸史、东京城、金石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