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30°16′11″N 120°09′45″E / 30.269846°N 120.16259°E
杭州天主教堂 | |
---|---|
杭州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 |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杭州市下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清 |
编号 | 6-145 |
认定时间 | 2011年1月7日 |
杭州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是位于中国杭州市中心天水街道中山北路415号(临近武林广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堂,天主教杭州教区的主教座堂。
历史
明万历年间,工部员外郎、杭州籍人士李之藻在北京皈依天主教,并由利玛窦施行洗礼。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之藻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经过南京时带上意大利耶稣会士郭居静、金尼阁二神父,他们在杭州李之藻的家中举行了第一台弥撒,这一天(5月8日)被称为杭州天主教开教日。杨廷筠是在杭州最早的皈依者之一,曾任监察御史,原是佛教徒,信仰天主教后立刻撤下了家中供奉的佛像。1616年,在南京教难期间,许多天主教徒逃往杭州,在李之藻和杨廷筠的家中避难。1627年(天启七年),弥额尔(杨廷筠)出资在武林门内的观巷购地建造杭州第一座天主教堂(今教堂略西处)[1][2][3][4][5]。李之藻、杨廷筠与徐光启同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扶持天主教最为热心,使得杭州成为明末天主教传教中心之一。
1659年(顺治十六年), 耶穌會葡萄牙傳教士陽瑪諾神父在杭州去世。他在钱塘门内所建的另一座教堂与八旗驻防城毗邻,教友进出颇感不便。于是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浙江巡抚佟国器的支持下,将观巷教堂移至下仓桥街今址,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教堂,设有三个祭台,命名为圣母无原罪堂。1661年投入使用时尚未竣工。卫匡国神父在这一年病故。
1723年,清朝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教堂被改为祠堂。1730年,浙江总督李卫凿掉康熙题写的“敕建”二字,将教堂改为天后宫,并撰文《杭州天主堂改为天后宫碑记》立碑,镶嵌于教堂墙壁。
1862年,太平军占用了已改为天后宫的教堂。1864年,浙江代牧田嘉璧(Souris Gabriel delaplace)主教收回了教堂。
1910年,浙江代牧区划分为浙东、浙西两个代牧区,浙西代牧区首任主教田法服(Bishop Paul-Albert Faveau, C.M.)将主教座堂设于进驻杭州圣母无原罪堂。
1958年,杭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自选自圣了吴国焕神父为杭州教区主教。
1966年文革期间,教堂被关闭,被“社会治安指挥部”占用。
1982年,杭州天主堂归还教会,12月12日,杭州圣母无原罪大堂举行复堂庆祝大礼弥撒。1992年,杭州天主堂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升格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弥撒
每周日早晨举行中文弥撒,周六晚举行英文弥撒。该教堂拥有2个唱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