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觀

佛教高僧
(重定向自慧觀

釋慧觀中國東晉劉宋僧侶,主張「漸悟」。本姓,因主持道場寺,常被稱作道場慧觀

概述

慧觀本姓崔,出自望族清河崔氏。出家後曾遊歷廬山,向慧遠學習。後來慧觀因傾慕鳩摩羅什而前往北方,他的佛學成就也為當時人所認可。慧觀寫作《法華宗要序》,寄給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回復他:「善男子,所論甚快!」[1]慧觀也向佛陀跋陀羅學習,後來隨佛陀跋陀羅回到東晉。[2]慧觀先到荊州,受到司馬休之的敬重,後來劉裕擊敗司馬休之,也很敬重接待慧觀,並讓兒子劉義隆與慧觀交遊。最後慧觀抵達道場寺。慧觀於宋文帝元嘉年間,以七十一歲高齡去世,[1]臨終前,託付寶雲主持道場寺。[3]

慧觀主張漸悟,與竺道生主張的頓悟相對。[4]

協助翻譯佛經

慧觀曾多次協助佛經翻譯。

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精通《雜阿毘曇心論》的僧伽跋摩抵達建康城,慧觀邀請僧伽跋摩至道場寺。同年於長干寺,由僧伽跋摩傳授、寶雲翻譯、慧觀筆錄,譯出《雜阿毘曇心論》、《薩婆多毘尼摩得勒伽》、《分別業報略》、《勸發諸王要偈》、《請聖僧浴文》等經文。[5]

元嘉十二年(435年),求那跋陀羅抵達廣州,宋文帝遣使迎接,命令慧嚴、慧觀等知名僧侶於新亭接迎慰勞。之後慧觀、寶雲協助求那跋陀羅開始他的傳經事業,由求那跋陀羅傳授、寶雲翻譯、慧觀筆錄,在祇洹寺譯出《雜阿含經》,在東安寺譯出《法鼓經》,在丹陽郡譯出《勝鬘經》、《楞伽經》。[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