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
与其它地名之争类似,地方政府亦有介入。2009年时,《辞海》修订本将1979年版《辞海》垓下地名今地归属灵璧县南(沱河北岸)改为固镇县濠城镇[2]:79,引发灵璧县政府的反应[3]。而垓下除因历史变迁,地貌发生变化外,有学者指出垓下所处地带应是“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冲刷,形成了广阔平坦的大平原,很难留下什么痕迹。”[2]:79
相关记载
垓下之战最早、最直接的记载来自于《史记》(参见: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后为《汉书》。后世文献亦有记载。相关记载中,战争地点记为“垓下”或“垓下聚”[1]:110。
王健指,当时汉军将项羽的楚军围堵在蕲县和淮河之间。项羽在垓下从韩信军队的包围中突围后,渡过淮河,经东城至乌江(指东城县县邑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境内的长江北岸边)[2]:86。终于在乌江自刎。
陈立柱的文章指“垓下”即垓之下[1]:110,其引用陈怀荃的观点“垓即堦(阶)的本字,义为高出平地有如台阶层次状的台地边缘。[1]:118”垓下聚为垓之下的一个聚落、村落。垓下是一个较大区域,包括楚汉两军阵地。垓下聚是楚军“筑垒屯军的所在”,即“项王军壁垓下”[1]:110。“壁垓下”的意思为,在垓之下为防御敌人而深沟壁垒[1]:118。
多个地点
安徽大学博士陈立柱总结的,中国学术界常见的四种假说:陈下说、河南省鹿邑县说、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霸王城说(沱河南岸)、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说[1]:109-120(沱河北岸[2]:79)。袁传璋则认为垓下聚“当在[固镇县]濠城镇东北二十四里至二十八里”[4]:125。
王健指出固镇县本身是1965年由灵璧县及周边县划地新设之县。基于固镇县霸王城和灵璧县南相近,与其它说法相比,两地之争是“更微观的地点确定”[2]:79。
陈下说
陈下说即是垓下之战与陈下之战为同一战役。垓下即是陈下[1]:110-114。
河南省鹿邑县说
战场在河南省鹿邑县说[1]:114-116,时为苦县[2]:79。
安徽省固镇县霸王城说
位于安徽省固镇县濠城镇、沱河南岸的霸王城被命名为垓下遗址[1]:116-119。袁传璋对霸王城的定性有质疑。袁传璋指霸王城是汉代洨城遗址,即西汉洨侯吕产侯邑旧址。该处遗址与“垓下聚”并非同一地点,垓下聚“当在濠城镇东北二十四里至二十八里,西北距灵璧县城四十余里、东北距泗县县城四十至四十五里的范围之内探寻,其地约在灵璧县毗邻泗县西界的单圩—后翟庄一带地势较高处。”[4]:124-125
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说
陈立柱[1]:110-120、王健[2]:86认同安徽省灵璧县东南为垓下之战核心战场的说法,其地在沱河北岸[2]:79。
相关条目
注释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陈立柱. 第九章 垓下遗址方位研究综合评议. 《淮河中游地区上古历史地理研究》 (博士论文). 安徽大学: 109-120. [2012] [2021-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简体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王健. 《楚汉之际黄淮、江淮间军事交通地理与垓下地点的推定》. 军事历史研究 (北京市: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2011, (2011年第1期): 79—87 [2021-04-23]. ISSN 1009-34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简体中文).
- ^ 垓下之战的“垓下”到底在哪里?. 光明网,来源:光明日报(2010年09月07日12版). 2010-09-07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简体中文).
- ^ 4.0 4.1 袁传璋. 《垓下聚遗址当在濠城东北二十余里处》. 宿州学院学报 (安徽省宿州市: 宿州学院). 2011, (2011年第4期): 122—126 [2021-04-22]. ISSN 1673-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