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砲

发射高速水柱的设备
(重定向自噴水車

水砲又稱水龍,是一種可以發射高速水柱的設備。通常狀況下,水砲可以將大量的水投射到數十公尺之外。水砲可以用於消防、清洗大型車輛跟鎮暴、海洋(岸)執法單位上驅離非法漁船執法的武器。大部分的水砲被歸類成消防設備。

2001年在德國抗爭場合的水砲

消防

 
2020年3月31日,北京市援鄂医疗队乘坐中国国际航空042号班机返抵首都机场时,首都机场的6辆消防车为该航班行水门礼

最一開始,水砲被設計成供救火船使用。在救火船發明之前,撲滅在船上跟靠水的建築物上的火勢,既困難且危險。第一艘在洛杉磯的救火船於1919年8月1日開始服役。紐約市的第一艘救火船是Marine1,於1891年2月1日開始服役。還有很多其他的救火船,在這之前就開始在各處救火了。

消防車可以運送並噴射和水砲差不多的水量,也會被用在防暴的場合,但在大部份场合中很少会被称为水炮。此外,在民用航空领域,两辆或以上的机场消防车英语Airport crash tender在纪念一些涉及航班的重要事件(如飞机交付或最后一次飞行日语さよなら運転、飞行员退休或是某航空公司首航特定机场)时,会在飞机两侧喷射水雾,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拱门,是为水门礼[1][2]

鎮暴

 
2014年倫敦採購的水砲款式,但英國政府不批准使用水砲車,三輛水砲車已被變賣。

水砲車首度被用在鎮暴上,是在1930年代初期的德國。在1960年代,卡車型的的水砲車被廣泛用於全美的鎮暴。雖然他們比手槍、催淚瓦斯加上長棍的組合安全,但在美國水砲已經不再是受歡迎的非致命性武器[來源請求]。從那時起,有其他家用高科技非致命性武器被研發出來。這些較新型的武器是否比水砲更有效率且安全,這尚有爭論。他們的競爭對手並不同意。

在美國跟英國,鎮暴控制為目的之水砲仍在生產,不過大部分都用於外銷,特別是外銷到非洲跟部分亞洲地區。倫敦市2014年購買三輛已有25年車齡的Ziegler wawa9000作測試,以避免傳統使用更不人道的電擊棒或CS催淚瓦斯[3],該款車可載運水9000公升,最遠射程達65公尺,每秒最高可射出36公升水,最高相當於15.3kg/cm²的壓力, 其中在英國,全國只有六座水砲[來源請求] ,全部屬於北愛爾蘭警察部門。在英格蘭威爾斯,使用水砲須先經過議會授權(蘇格蘭境內則須經過蘇格蘭議會)。最新型的水砲讓指揮者不用身陷暴動之中,可以在車內用操縱桿遠端操控。這些水砲車可容納8,000公升(1,800英制加侖)的水量, 每秒可噴射15公升(即每分鐘約200英制加侖)的水[來源請求]。水砲車有能力噴出持續跟間歇水柱,亦可選擇強力水柱或噴水霧。英國政府決定禁用水砲車,倫敦市長簡世德在2016年宣布將三輛水砲車全部賣走,賣車的收入將用於青少年服務[4]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於2007年為了當年度在雪梨舉行的APEC採購了水砲,但最後並沒有使用。這是澳洲首次採購水砲。土耳其、德國、北愛爾蘭、比利時,及歐洲某些區域仍大規模使用水砲。德國漢堡市的Schanzenfest fair(Schanzen區一年舉辦一次的慶典活動)常態性會以暴動作為終結,這個活動及其他示威遊行通常都有水砲及鎮暴警察在場。在炎夏,德國社區會用水砲在公園灑水。土耳其警方的水砲TOMA已經多次被用來對抗抗議民眾,包括2013年的多次土耳其反政府抗議運動,TOMA水砲也常出現在各種大小的抗議場合。在歐美鎮暴水車也經常使用在運動競技的衝突上,比如歐洲盃足球賽

中華民國警察使用的水砲車(內政部警政署則稱作「高壓噴水車」[5])可載運水6500公升,最遠射程達60公尺,每秒最高可射出20公升水,最高相當於6kg/cm²的壓力[6],曾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凱達格蘭大道警民衝突、2014年3月24日太阳花运动佔領行政院和2014年4月28日反核遊行佔領忠孝西路清場時使用過[7]

香港警務處使用的水炮車名為「人群管理特別用途車」,共購買6輛,於2019年8月25日在反修例運動的荃葵青遊行中第一次出動[8]

海巡艦艇水砲

每個國家在經濟海域均設有海岸巡防隊等海上警察機關,來維護經濟海域的漁民捕魚權力,防止外國船隻非法捕魚及進入,通常一開始均實施口頭勸告和顯示字體供非法船隻知情,如果不聽勸阻,又避免人員傷亡,採取實施水砲攻擊,利用海巡艦艇上的高壓水柱攻擊其船隻,達到嚇阻效果。

安全性

1960年代的水砲通常安裝在消防車上,可以把抗議者擊暈,有時候甚至會使他們的衣服破裂。

2010年9月30日,在反對斯圖加特21計畫的抗議示威活動中,一個示威者被水砲擊中臉部。這位示威者叫Dietrich Wagner,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師,他的眼皮受到傷害,視網膜骨部分骨折,視網膜受損。眼部遭受到的傷害導致此人幾近全盲。這個事件以圖片的形式被紀錄下來,激起了德國國內對於警察暴力及施用國家力量的比例原則的辯論。

媒體效應

在暴動現場,媒體對於水砲的使用率有顯著的影響。媒體對警察部門產生壓力,警方想避免不好的公開形象,而水砲攻擊在報導上不太好看。現在某些國家使用水砲的頻率變低,這被認為是可能的原因。在非裔美國人權運動期間,水砲被當局用來驅散抗爭的非裔群眾,這些抗爭導致水砲在美國的消失。但美國等地使用《日內瓦公約》規定兩國交戰亦不得使用催淚瓦斯,危害性高於水砲亦殃及周遭無涉居民[9],並無研究證實這比較合理。

參考文獻

  1. ^ 民航小知识系列52:民航飞机为什么要过水门. 新浪航空. 2011-10-26 [202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2. ^ Water Salute - Touching Airport Tradition. Aerotime Extra. 2016-09-19 [202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3. ^ 存档副本. [2014-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4. ^ 英國政府禁用 倫敦市長宣佈出售水炮車 收入用於青少年服務. 立場新聞. 2016-07-07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5. ^ 警察人員使用高壓噴水車應行注意事項. 內政部警政署. 2015-04-08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6. ^ 血染街頭 依法驅離 手段粗暴. 蘋果日報. 2014-03-25 [201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7. ^ Flickr 20140428 「公民不核作」廢核遊行新聞圖片集.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4). 
  8. ^ 【荃葵青遊行.不斷更新】警首出動水炮車清場 楊屋道快速推進 數以十計示威者被制服. 立場新聞. 2019-08-25 [201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6) (中文(香港)). 
  9. ^ 存档副本. [2016-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