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挑是古代戰爭時,敵我雙方各以一名武將互相比武的一種決鬥方式。

由於只有一個人,戰士通常打到非死即傷才會結束,因此被視為極高風險的戰鬥模式。到了現在,單挑亦演變出兩者互相打鬥的意思,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隻揪

台灣,又稱為釘孤支,意思是兩個人一對一打架。

來源

現代人對單挑的認知起源於年代的小說,當時多本知名小說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等,作者將自己對於戰爭的見解加以誇張化,繼而形成武將與武將間一對一決鬥的情節,為之單挑。

軍事上影響

由於前往單挑的武將均可能要付上性命為代價,加上武將在單挑後的勝負將直接決定全軍士氣,故基本上,單挑是一種高風險的決鬥方式。古時大部分戰役亦甚少出現此情況。

到了熱兵器時代,由於兵器及戰術上的進步,單挑所能產生的影響極小,因此這個戰鬥方式幾乎已不存在。

常見單挑方式

古代中國

首級論功制較長出現在部落型或莊園領土制地區發生,中國秦漢以前均以梟首論功,宋代以後以破軍破陣為上,加上絲路已斷缺乏可供武將單挑的中亞駿馬,較少出現武將單挑的情形;單挑前兩軍會進行叫罵,以增強氣勢。較常見單挑方式為兩名武將在馬上「單挑」,被「斬」下馬者敗。不過於中國歷史上甚少記載武將單挑行為,一般只見於文學小說作品內。

中古歐洲

兩位持長矛及穿著盔甲騎士各騎馬於跑道上的一方。當發施號令後就互相騎馬向對方衝刺,被刺下馬者即敗。

著名例子

日本

中国

  • 《武經總要》載:唐天寶年間,白孝德劉龍仙
  • 《宋史·兵志》載:將軍焦渥獻使一重二十五斤的「鐵槊」,在單挑時揮舞如飛。
  • 裴松之于《三国志》中引《英雄记》记载吕布郭汜曾经于长安城外决斗,吕布的矛刺中郭汜,郭汜的手下前来救援郭汜,才使这场决斗得以终止。
  • 三国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載:袁紹顏良襲擊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關羽張遼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衝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 《三國志 太史慈傳》載:時獨與一騎卒遇策(孫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斗,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註: 閻行,字彥明,後名艷,金城人也。少有健名,始為小將,隨韓遂。建安初,遂與馬騰相攻擊。行嘗刺超(馬超),矛折,因以折矛撾超項,幾殺之。

泰國

  • 《泰緬戰象》戰:納黎萱國王與牤一撒哇儲君,納黎萱到脖子割傷牤一撒哇死。

古希臘

現代的變化

由於現在戰爭變得資訊化及大殺傷力化,失去主帥往往對士氣影響不大,一對一的對決在戰爭中失去其重要性。

然而由於小說等媒體的深遠影響,單挑一詞漸漸變成兩方單對單的毆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