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允斌

劉少奇之子

刘允斌(1925年—1967年11月21日)湖南宁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化学专家,刘少奇长子。

生平

1925年,刘少奇、何宝珍(又名何葆贞)夫妇的长子刘允斌出生在江西萍乡安源。两岁时被送回湖南宁乡县的刘少奇家乡寄养。1938年7月,中共党组织将他接到延安与父亲刘少奇团聚。同年秋,13岁的刘允斌入延安保育小学学习。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选送一批革命者子弟到苏联留学,刘允斌和妹妹刘爱琴被送到苏联。1939年11月,二人抵达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住过的莫尼诺儿童院学习。学习一个学期后,刘允斌迁居到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市,进入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主办的国际儿童院学习。他学习十分刻苦。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伊万诺沃市民每日只能领到几两黑面包,冬天无取暖用的煤和柴,正在国际儿童院学习的刘允斌每顿饭只有半片面包、几个蘸盐的小土豆。但刘允斌积极参加国际儿童院组织的开荒种地、伐木搬柴等劳动,并主动为前线苏联红军官兵献血,他被选为国际儿童院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不久,刘允斌加入苏联共青团,担任国际儿童院团组织负责人。[1][2]

1945年高中毕业时,刘允斌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那年,刘允斌加入苏联共产党。自该院毕业后,刘允斌以优异成绩考入莫斯科大学,成为核物理学研究生,1955年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1][2]

1957年10月,刘允斌回到中国。只在中南海刘少奇家中住了几天,便来到距北京城50公里外的房山县,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四〇一所)工作,这是中国最早的核武器研究所。他在热核材料研究领域努力钻研,取得成就,获副研究员技术职称。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及技术资料,中央乃决定核研究院所与生产厂家结合,实行厂所(院)合一,早日研制出原子弹。1961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院部分科研人员调入中国核燃料元件厂(二〇二厂),刘允斌所在的四〇一所元件工艺室并入该厂,成立第二研究室。刘允斌奉调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的二〇二厂组建第二研究室,负责热核材料研究工作。二〇二厂位于高原的山脉中,一条公路连接到山外。1962年冬,刘允斌抵达二〇二厂。不久,刘允斌被上级任命为第二研究室主任。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2]

在苏联时,刘允斌和苏联人玛拉·费多托娃结婚,育有一子一女。1951年,刘允斌和玛拉曾来中国度假。1957年刘允斌回中国后,玛拉在1958年第二次来到中国,但因不适应中国的生活,最终双方协议离婚。玛拉带着一子一女居住在苏联莫斯科。后来,刘允斌与中国人李妙秀结婚。[1][2][3]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允斌被下放劳动,任务是打扫卫生、掏挖污水沟等等。随着父亲刘少奇倒台,刘允斌在二〇二厂被挂上“刘少奇的黑孝子”、“苏修特务”、“走资派”等牌子,戴上高帽子接受批判、遭到殴打和辱骂。刘允斌还曾被造反派挂上黑牌,推上汽车,押到十多公里外的包头市区游斗。[2]

1967年11月21日,刘允斌在二〇二厂的他家所在居住区北面的铁路上卧轨自杀身亡。1978年,在二〇二厂俱乐部为刘允斌举行了平反后的追悼会。[2]

家庭

  • 父:刘少奇
  • 母:何宝珍(又名何葆贞)
  • 妹:刘爱琴
  • 第一任妻子:玛拉·费多托娃
    • 女儿:索妮娅
    • 儿子:阿廖沙(刘维宁),索妮娅的弟弟
  • 第二任妻子:李妙秀
    • 儿子:刘维则
    • 儿子:刘维东

参考文献